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杰 报道
半岛都市报8月15日讯 15日记者从中科院海洋所获悉,“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7日从深圳起航,人类首次赴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区开展科学考察,拟在卡罗琳海山区进行地形地貌、底质环境、生物生态、理化环境等多学科综合调查与研究。14日,“科学号”已到达调查海域,并操控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下潜考察卡罗琳海山,采集到包括珊瑚、海星、偕老同穴海绵、海葵、海胆在内的丰富生物样品。
首度调查卡罗琳海山
航次首席科学家徐奎栋介绍,本航次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下属课题“海山生态系统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科考任务,科学家将利用“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温盐深仪(CTD)、多波束测量系统和浅地层剖面仪等探测装备,探究卡罗琳海山的底栖生物多样性、浮游生物生态和海山区地质环境等科学问题。
海山是什么?卡罗琳海山又在哪?徐奎栋介绍,海山又称海底山,是指从海底计高度超过1000米,但仍未突出海平面的隆起。海山如同陆地上的山脊,典型的海山由死火山形成,且以硬底为主,有些海山形成以有孔虫砂或珊瑚砂为主的软底沉积。全球海洋中估计有逾3万座海山,其中60%以上分布在太平洋。
据了解,卡罗琳海山临近雅浦海沟和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是海底地质运动活跃地带,因此海山火山岩的物质组成及成因等也是海洋地质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卡罗琳海山尚未被人类调查过,公开数据显示其位于水下50米至200米之间,实际情况还要等我们到实地去测扫才知道。”徐奎栋说。
无人潜水器采集到丰富样品
据介绍,在浮游生物生态方面,科考队员将利用大中型浮游动物网和多联网,采集浮游动物样品,用于分析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时空分布格局;结合水文观测结果,分析海山物理过程对浮游动物分布的影响。而在底栖生物方面,科考队员将致力于查清海山及其邻近区域生物的种类组成、区系及其多样性时空格局,寻找新物种、新菌株等,阐述海山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特点,比较不同海山间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等,获取海山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物种组成、分布等基础数据信息。
在地质环境方面,本航次的主要目的是认识西太平洋卡罗琳洋脊、海山火山岩的底质物质组成,揭示板内海山岩浆源区性质、年代和成因机制等。同时,科学队员将采用多种培养技术对海山区的微生物进行富集和分离,建立海山区微生物资源菌株库,对潜在微生物新物种进行分类鉴定,以了解海山区典型生态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并寻找微生物新物种。
经过几天的航行,14日,“科学号”已达到调查海域,并操作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在西太平太平洋下潜考察卡罗琳海山,采集到了丰富的生物样品,其中包括珊瑚、海星、偕老同穴海绵、海葵、海胆等。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