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计划复兴广兴里 打造成青岛里院文化样板

2017-09-02 08:4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拆除违建后的广兴里俯瞰图。(即墨路街道办提供)



  

广兴里目前正在进行修复工作。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笑笑实习生 岳雨薇(署名除外)

  位于海泊路63号的,是一座已有120年历史的老里院。征收改造后,为留住城市记忆,市北区即墨路街道近期对这座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里院进行了修缮加固。9月1日,记者采访了解到,下一步,市北区计划在广兴里建设里院博物馆,修旧如旧,引进老青岛的历史元素,引入特色商业形态,复兴当年堪称“台东商贸街”的百年里院,将其打造成青岛里院文化的“样板”。

  8月26日,市北区1.29万户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签约。其中,即墨路街道作为市北区2017年棚改体量最大的街道,共涉及居民3395户。由于征收片区的房屋全部处在风貌保护区范围内,包括里院在内的老旧房屋将全部遵循只征不拆的原则。

  青岛里院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岛城特有的传统民居。兼具西方规划模式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里院,不但具有建筑艺术价值,更是城市记忆的承载者,蕴含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市北区即墨路街道现存100余处里院建筑,占地总面积达86000余平米,分为住宅、办公场所、旅馆、商住两用等多种用途。其中,最为著名的里院建筑莫过于广兴里。

  9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海泊路63号的广兴里。从这座老里院的南门进入大院。这里2015年已经征收改造,176户居民几乎全部搬走。这栋始建于1897年的老里院,经历了120年的风雨,如今的它表面已经破败不堪——红色的木质护栏和走廊有的完全腐蚀断裂,墙体老旧脱落。

  即墨路街道城管科工作人员王鸿波介绍,广兴里是青岛最大的老里院,建筑面积达4000余平米,是一座典型的里院建筑,坐落在海泊路、高密路、易州路、博山路之间呈井字形交错所形成的口字上,在占地面积、住户数量、年代久远等各方面,都堪称岛城之最。

  由于年代久远且主要为木质结构,广兴里存在着易失火、易坍塌的风险隐患,历史上也曾数次失火。为确保周边居民安全,留住城市记忆、扎实做好历史建筑保护,市北区即墨路街道大力开展整治工作,拆除院内后期违建1500余平米,并对楼体进行修缮加固。截至目前,共修复烧毁屋面300平方米,修复围栏260米,在损毁路面铺设条石约1600平方米,加固木质结构20余处。今年在拆除院子里的违建房后,又铺设了里院标志性的长条石。同时,街道还发动社区走访80岁以上老居民,讲述发生在老里院、老街道的故事,现已收集录像297段,照片461张。“我们计划寻找2000名老居民口述老里院的故事,现在进行了5个月,已经收录整理了500多名老居民的口述和视频资料。”王鸿波说。

  目前,广兴里修复工作正在进行中。王鸿波介绍,预计在9月底广兴里将在院子里开设里院摄影展、美食节或学术交流活动,为青岛里院修复营造氛围和关注。接下来,广兴里将转交市北区历史记忆片区管委会,将以修旧如旧为总方针,在广兴里建设里院博物馆,并丰富其他业态,让老青岛人可以来逛街里。

  而像这样的里院建筑,即墨路街道现存100多处,包括武定路刘子山别墅等,全部处于风貌保护区范围内,都将进行历史记忆的保护。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历史研究所教研团队正在为14个街坊、超过30个里院建档案。据悉,青岛里院将开始申报历史建筑,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历史研究所同青岛市规划局、青岛市规划院进行合作,着手为里院开展为期两周的调研实测工作。

  链接

  青岛里院早期模式是德国地产商西姆森设计的作品,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青岛“大鲍岛”地区。常为方形,四周围合,中心形成一个大院,里院,顾名思义,由“里”和“院”构成。传统意义的“里”有货栈的功用,商人在沿街店铺谈完业务,就走进后面的天井或内院看看样品;“院”更加强调了居住功能。如今分布在北部与西部城区的里院建筑所剩无几,现存里院建筑仅剩有六片。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海泊路63号的积庆里(也称广兴里)、黄岛路17号的平康五里等。

  讲述

  生病住院,里院邻居轮流送饭


  9月1日下午,75岁的吴金霞从位于台东的家里来到广兴里。自从2015年3月底搬走之后,吴金霞也记不清自己回来看过多少次了。“做梦经常梦到广兴里,我在这里住了接近50年,对这里的一切都太有感情了,从胶州路一下车,闭着眼走都能来到这里,绝对碰不着电线杆子。”吴金霞说着眼里泛着泪光。

  吴金霞1968年结婚后搬进了广兴里,丈夫当时在建筑五金厂上班,单位分了40多平方米的宿舍,他家和两个小叔子分了三户,他家面积17.5平方米。在这个小小的蜗居里,吴金霞一家四口住了几十年。“两个儿子睡吊铺,后来儿子大了,一个吊铺睡不开,我们在过道里又搭了一个吊铺。”吴金霞说,广兴里一共住了167户住户,“没有一家没有吊铺的,最小的不到10个平方米。”

  虽然拥挤,但是邻里关系非常和睦。“谁家做饭没有酱油没有醋了,敲敲门,直接拿走就行。”里院狭小,大部分居民都是在屋外做饭,在院里支起小桌吃饭,孩子们端着碗来回乱窜,所有的孩子都是吃百家饭长大。“要是谁家的饭做得不好,吃了拉肚子的话,那么全院的人都一起拉肚子。”

  吴金霞在广兴里当了9年的楼长,在她家一进门的墙上,如今还保留着一个横木条,上面钉着钉子。这个是专门用来挂老里院里双职工家庭的备用钥匙的。“挂了20多把吧,我也不知道钥匙的主人是谁,每个人的钥匙自己做好记号,如果忘带钥匙了直接来拿备用钥匙就行。”

  2003年吴金霞曾经生过一场病,当时她突然大吐血,是邻居们把她送到了医院。在医院住了一个月的院,每天她的病房里都有邻居去看她,邻居们还排了号轮流去送饭,“当时同病房的病友一开始很纳闷,以为我是什么人物,怎么每天那么多人来照顾我。”吴金霞说,“2014年俺老伴从楼梯上摔下来,也是五六个邻居帮忙,抬着送到了医院。”提起这两件事,吴金霞至今依然感动不已,“里院邻居互帮互助的事还有很多很多,说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住在套房里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

  住在这里的老住户们对老里院充满了感情,也一直引以为荣。“我们这里经常来拍电影的,我孙女就参加一部电影的拍摄,当了个小群演呢。”吴金霞说“广兴里成了青岛老里院的代表了。”因为棚户区改造,里院的住户们都搬走了,不过吴金霞和老邻居们经常约着回来看看。

  历史

  “有钱不用出里院”


  “广兴里”位于海泊路中段。依坡而建,成东高西低的格局。以博山路、海泊路地面为基准,深挖建房,形成从院内看是三层,外观为两层的楼院。沿街所建的四座三层楼,围成一个大四合院,约有150余间房,每间房面积约14平方米。上世纪40年代,这个院最繁盛时,据说有居民300户。

  据介绍,“广兴里”是大连政记公司为其在青岛的员工所建。当时,利用“广兴里”院内的一半空地,建了一个小型电影院,取名为“小光陆”,是岛城最早放映无声电影的场所之一,曾放映过《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等电影,院内可容纳200多名观众。空地的另一半则建起五排木板房,既可售货,又可居住。北面墙还有知名的明星照相馆。“做生意最有钱的人都住在广兴里的一层,其次是二层、三层,1930年前后是广兴里最辉煌的时候,堪称是‘台东商贸街’,院子里卖什么的都有,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是‘有钱不用出里院’。”王鸿波说。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