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黄岛土山屯墓群 寻神秘墓群背后的历史真相

2017-09-11 08:0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图/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提供

  毛笔书写的玉章、形制多样纹饰繁复的铜镜,还有铁剑、铜刷、原始青瓷、玉器和漆器碎片以及5个保存相对完整的棺……日前,黄岛土山屯墓群入选山东省2016年度“五大考古新发现”,发掘出的文物资料不仅可以还原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变迁,也索引出青岛与江浙海上文化交流的历史。9月10日,记者来到土山屯墓群工地,跟随考古人员探秘这座神秘墓群背后的历史真相。

  刘姓贵族墓地保存完好

  土山屯墓群位于黄岛张家楼镇土山屯村东侧的土坡上,远眺墓群,形似一处极不起眼的山丘,这其实是墓葬垒起的封土。当天因为有小雨,为防止现场塌方,工作人员暂停动工。记者跟随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彭峪来到现场,为了挡雨,有些墓和棺被塑料覆盖,现场能看到墓内保存较好的棺椁的木板,由于地下保存环境较好,较多墓葬的木质葬具尚保存完好。“木材泡在水里处于饱水状态,也是一种保护,后期保护则会进行脱水处理”,彭峪解释。

  2016年,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黄岛博物馆开始进行考古发掘,2017年现场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发掘持续6个月,发掘墓葬近70座,目前尚有部分墓葬未发掘完毕。

  彭峪透露,目前发掘的墓中,有5个保存相对完整的棺,“汉代人有棺有椁,椁相当于人在地上生活的院落、房子,棺相当于床,跟地面上的生活一一对应起来”。从现场发掘的墓葬来看,封土下面一般有两至四座墓葬,部分墓葬带有墓道,则是一定身份等级的象征。根据现在的发掘结果,推测是此处墓群为“刘”姓贵族的家族墓地,估计跟皇室有关。彭峪介绍,墓主人的私章显示其为“刘”姓,结合周边一些墓葬出土的文字资料等证据,也显示这一墓地为“刘氏”家族墓地。根据体质人类学家现场对墓葬人骨的检测,墓主人去世时年龄在40岁左右,如此年轻,生前就已在“萧县”“堂邑”两地任过县令,考古人员据此推测墓主人应为“刘姓”世家子弟,其墓内相关的随葬品和葬具也间接证实了其贵族的身份。以上种种证据,都指向墓主人可能与刘家天下的汉皇室有关。

  汉代鲁东南同江浙有交流

  据介绍,2017年土山屯墓群陆续挖掘出土1000余件从战国晚期到汉代的文物,包括原始青瓷器、铜器、公文木牍、大量丝织物的残片、遣册(古代陪葬物品的清单)等,其中出土铜镜种类繁多,保存状况非常好,光可鉴人。

  彭峪告诉记者,通常认为原始青瓷器的产地是江浙区域,鲁东南区域发现的大量原始青瓷器大概体现了汉代时期鲁东南沿海同江浙沿海区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铜器以铜镜为大宗,铜镜形制多样,制作精良,大部分保存完好,丰富了人们对汉代物质文化和手工业水平的认识。

  漆木器主要是2011年出土,出土多套完整的七子奁,是梳妆盒性质的漆器。根据初步研究,推测此批漆器也与汉代时期以扬州为中心的漆器制造手工业有关。铁器主要是一些铁剑,部分铁剑的剑鞘尚在。

  墓主人是县令曾任职徐州南京

  彭峪带领记者在一座墓葬前停下,“就是在这座墓葬里发现了珍贵的公文木椟和铜章玉章”。他透露,出土的两枚玉章“萧令之印”、“堂邑令印”,为墓主人身份的判断提供了确凿证据。这位县令曾在汉代徐州的萧县、广陵郡的堂邑(现在的南京六合区)就职,因患背疾去世,后归葬故里,“玉章上的字是毛笔书写的,用手一擦可能就没了,提取要非常谨慎”。

  棺中仍保留了生前最后呈递的公文,彭峪透露,公文木椟是山东省首次发现该类实物资料,木椟内容详尽、文字清晰、书法工整,是研究秦汉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谈到发掘这一古墓的过程,彭峪透露:“10个工作人员和20个村民在这座墓穴里整整工作了一个星期。”因为古墓埋藏较深,需先将封土和填土进行清理,土方量很大,发掘到核心区域,则由考古人员仔细清理,在古墓内一蹲就是好几天。

  祭祀台证明墓葬的年代

  土山屯墓群的墓葬形式反映出这一带的葬制葬俗,彭峪透露,土山屯墓群里有土坑墓和砖室墓,土坑墓葬形式出现在西汉晚期,“有一个墓,墓葬形制属于西汉晚期,砖则属于东汉,能反映出这是西汉晚期向东汉过渡的墓葬”。

  记者在封土坟丘旁看到有张祭祀用的砖台,约1.5米,彭峪透露,这虽然看起来只是一座普通的台子,但它对考古研究来说,是非常重大的发现,“汉代以前,人们在庙堂祭祀,从汉代开始,才逐步转为墓上祭祀,这些祭祀台也属山东省内第一次发现”。

  在同一封土之下,数座乃至数十座墓葬之间并无区隔,多是同一家族不断扩张的家族墓地,这种墓葬类型跟江浙沿海一带具备相似性,随葬品也类似,“和鲁西、鲁西南、鲁中、鲁北不同,这说明在西汉中晚期到东汉时期,青岛跟江浙沿海一代有密切的经济文化上的沟通、来往”。

  墓周围和椁外面放陶片以防盗

  谈到文物的保护和监管,彭峪介绍,古人在防盗方面没有太严密的措施,只是在墓周围、椁的外面放了些陶片。现在则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工地设有16个探头,白天晚上都有人负责看管,还有4个移动监控探头”。

  另外,本次考古工地采用了大量的科技手段采集考古信息,比如RTK三维坐标系统建立,多视角三维建模技术的应用等,此次发掘工作预计一个多月后结束。彭峪介绍,发掘出的文物暂在黄岛博物馆封存,全部整理完以后正式移交黄岛博物馆,“我们还会把整理的文字图片资料汇编成书”。到目前为止,土山屯已发掘古代墓葬170余座,其中汉代墓葬140余座。

  考古工作人员在土山屯租了一处民房,吃住都在这里。谈到考古人员的日常工作,彭峪摊开双手自嘲地说:“工作是‘搬砖’,啥活都干,看看手上的这些茧!夏天最热时要避开中午,早上5点半就开始工作,冬天下雪也要在现场工作。”彭峪说,考古工作人员虽然学历很高,但常年奔波在田野考古现场,晒得又黑又糙,“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支撑着他们进行日复一日看似枯燥的田野考古工作”。

   [编辑: 刘晓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