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放入深海保温保压样品转运器。(中科院海洋所供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杰 报道
半岛都市报9月22日讯 22日,记者从中科院海洋所获悉,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综合科考船,用自主研发的国际上首台可以直接插入天然气水合物的RiP拉曼光谱探针,在我国海域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并证实其为标准的I型水合物。这一成果22日已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学》在线发表。
据介绍,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一般分布在深海沉积物或者大陆永久冻土中,裸露在海底表面的天然气水合物因为需要大量的深海冷泉流体作为气源,因此极难存在。“科学”号此次在我国南海约水深1100米的深海海底科考发现,共有两个站点存在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其中一个站点分布在冷泉化能极端生物群落中,动态合成并分解的天然气水合物可以为深海冷泉化能极端生命提供甲烷和硫化氢等能量源。另一个天然气水合物站点位于一个活动的冷泉喷口的内壁,这也是在我国海域首次发现正在喷发的深海冷泉喷口。
“历时五年终于揭开了它的真容。”科考队员介绍,此次重要发现其实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关键区域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启动五年以来,在深海冷泉和天然气水合物原位探查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成果的集中体现。此前他们就已科考收集到了大量的样品和数据。据介绍,2014年~2015年,“科学”号在我国海域首次人工原位合成了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并在2016年通过自主研发的保温保压样品转运器,将在海底放置了410天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带回甲板,创造了在海底原位保存人工合成水合物放置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
2015年,“科学”号使用长基线水下定位技术和深海超高清视频技术,在南海圈定了裸露在海底的疑似天然气水合物精确水下位置,但苦于没有相关的原位探测技术,无法验证此猜想。为此,我国自主研发了世界首台可以直接插入高温热液喷口进行原位探测的系列化RiP拉曼光谱探针,可对深海热液流体、冷泉流体、天然气水合物和沉积物孔隙水进行原位化学成分分析。本次执行科考任务,科考队员最终确认在我国海域首次发现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并证实其为标准的I型水合物。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