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杰
青岛国际院士港这几天院士的身影往来穿梭。8日迎来第六个院士项目落地后,10日,第七个院士项目又在这里启动产业化之路。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璞和他的团队,当天正式入驻青岛国际院士港,将在此打造高端精准医疗研发平台及世界水平的小核酸药物载体研究平台,力争3年内完成第一个抗癌新药临床前研究并获得临床批件,5年内开发5-10个靶向基因药物。
第七个院士项目落地 青岛国际院士港的21号楼,迎来了它的院士主人。10日,依托新成立的纳肽得(青岛)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璞和他的团队,正式启动了小核酸类抗肿瘤新药研发平台项目,定位于应用纳米技术开发生物新药,为癌症患者治疗提供靶向基因药物。同时,研发高效低毒的多肽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用于多种疾病的靶向治疗。
这是青岛国际院士港迎来的第七个院士落地项目,记者了解到,陈璞院士是生物纳米材料、纳米医药、环境科学、界面热力学和能源等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2000年获得了加拿大杰出研究奖,2004年被授予加拿大纳米生物材料方向的国家研究首席教授。陈院士领导和直接参与了滑铁卢大学药学院及量子—纳米研究中心的建设,作为创始人之一在滑铁卢大学创办了北美第一个体系完善的纳米技术专业。
5年内开发5至10个靶向基因药物 据介绍,小核酸类抗肿瘤新药研发平台项目的产业化方向分为三个阶段,近期实现小核酸转运载体试剂研发及中试,中期实现小核酸抗癌药物开发,远期则建立3D肿瘤模型进行高通量抗癌药物筛选。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有结直肠癌(CRC)患者超过25万人,预计于2023年将超过43万人,年增长率达7.0%。陈璞院士介绍,目前,全球CRC药物市场约为50亿美元,但国际上小核酸药物多数处于在研阶段,结合国内情况来看,目前国内小核酸药物市场需求量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陈璞院士介绍,体内转运是小核酸药物实现临床应用的技术瓶颈,他们团队研发的高效低毒的多肽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将打破这一瓶颈。纳米多肽主要功能是用作转运载体,辅助抗癌药物小核酸运送至细胞内,使其行驶功能杀死癌细胞。陈璞院士团队通过携手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山东大学共同打造国内外先进医药技术开发窗口,已完成了细胞培养的中试,争取在3年内完成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阶段,并进入中试生产。
该项目落地后,陈璞院士团队将以多肽技术为中心,开发相关的消字号和健字号的消费品种,形成以转运试剂为核心、多种衍生产品为增长点的市场地位。力争3年内完成第一个抗癌新药临床前研究并获得临床批件,5年内开发5-10个靶向基因药物,并力争在5到6年内冲击创业板。预计2022年前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区级财力贡献4000万元以上,在此基础上,销售收入、利润、区级财力贡献等指标10年内平均每年递增10-20%,将占有全球市场10%的份额。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