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74天完成西太平洋综合考察 "科学"号凯旋

2018-02-08 07:41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潜标主浮球起吊入水。(科考队员供图)



  

科考队员们顺利归来。



  

扫描二维码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杰 实习生 李翔 

  2月7日中午,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在本航次科考中,“科学”号历时74天、航程9600余海里,取得了丰硕科考成果。除实时潜标的作业外,还完成了深海浮标布放、200余个大洋水文综合站位调查,并进行了多学科联合观测。同时,还成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范围内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实现1小时1次实时传输。

  74天航行9600余海里

  7日中午12时许,半岛记者来到中科院海洋所薛家岛码头时,已有不少工作人员在此等候“科学”号凯旋。天空下起雪花,也让大家等待的心情变得美好起来。不远处的海面上,满载而归的“科学”号正慢慢向码头靠近,一些科研人员站在甲板上,挥手向岸上人员示意。“科学”号缓缓靠岸后,半岛记者登上了这艘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科考船。

  航次首席科学家张林林副研究员介绍,“科学”号本航次历时74天,航程9600余海里,除实时潜标的作业外,还完成了深海浮标布放、200余个大洋水文综合站位调查,并进行了多学科联合观测。航次期间,考察船还停靠了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港口进行补给,并与当地科学家和社会团体进行了友好交流,还实施了我国与菲律宾之间首次联合科学考察。

  科考队员介绍,西太平洋具有复杂多变的环流结构,又有全世界最大的暖水体-西太平洋暖池。西太平洋可通过调节大气环流进而调控季风、台风及我国的降雨情况,并对全球气候具有重要影响。本航次的成功实施,极大推动了由我国为主发起、8个国家19个研究机构参与的NPOCE大型国际合作计划(http://npoce.qdio.ac.cn/)的发展。该计划致力于通过强化观测、机理研究和数值模拟手段提高对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的认知能力,它的成功发起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在西太平洋环流与气候领域的研究实现了从跟踪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实时传输海下3千米数据

  半岛记者了解到,本航次的科考任务中,科考团队还成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范围内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1小时1次实时传输。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负责人王凡研究员介绍,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支持下,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经过4年的建设,深海连续和实时观测能力取得了显著进展。20套深海潜标800余件观测设备多数已经稳定获取连续3至4年的大洋水文和动力数据,并且实现了大洋上层和中深层代表性深度的全覆盖。

  “在深海观测数据实时传输方面,我们在2016年突破了潜标系统实时传输难题并实现深海潜标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在此基础上,本航次实现了从单套到组网,从水下1000米到3000米的深海数据实时化传输的功能拓展。”王凡介绍。

  数据自动生成动态变化图

  王凡打开手机给大家演示起来,通过安装的“西太观测网”客户端,就能看到西太平洋深海刚刚传回来的现场数据,点击其中一个站点,深海环境参数动态变化图自动绘制出来。王凡介绍,截至2月7日,深海数据已成功实时回传3万余组。“现在这组深海海流计和温度盐度仪位于3200米深度,海水温度为1.6摄氏度上下,流速可以达到80厘米每秒。深海还有这么强劲的海流,说明还有很多的科学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研究。”王凡说。

  半岛记者了解到,如今,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建设已实现从观测网科学规划、深海潜标设计,到大洋海上作业、水下和卫星实时传输,再到数据智能分析挖掘、电脑手机终端图形接收的全流程一体化作业,建设与维护也步入了批量化、标准化和常态化时代。观测网获取的连续和实时数据将为我国科学家研究西太平洋环流的三维结构、暖池变异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宝贵资料,为我国的气候预报和环境保障业务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科学号 西太平洋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