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青岛退休教师集工资条 展示"幸福条形码"

2018-03-01 08:2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张伟源老师翻看他的《工资收入凭证汇集》。



  【编者按】

  “江上年年芳意早,蓬瀛春色逐潮来。”2018年,我们喜迎改革开放40周年。

  历史不会忘记,短短40年,我们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创造了一个个“中国奇迹”,走上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大道。

  历史不会忘记,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青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岛人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一篇篇波澜壮阔的时代雄文。

  即日起,本报推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栏目《大道》,深度挖掘历史的细节,通过鲜活的人物,讲述“青岛故事”,激活潜藏的记忆,展现城市的嬗变。

  忆往昔,看今朝,说40年变化,看巨大发展成就,更为永远在路上的改革鼓与呼!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高芳 谷朝明

  工资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但是你留意过自己工资的变化规律吗?青岛78岁的退休教师张伟源,把自己从1991年至今27年的325张工资条,整理成了《工资收入凭证汇集》。张老师说:“没事就爱翻翻。作为家庭档案,工资条是家庭收入最好的凭证。通过工资条也可以看到工资收入的变化,这些年变化的幅度和频率都不一样。”张老师总结道,通过工资条的变化也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速度,经济收入的增长,人民生活的提高。

  如今,张老师想把这本《工资收入凭证汇集》赠送给青岛市档案馆,希望它能在档案馆里,向人们静静地诉说这个时代的变迁。

  从1991年到2017年

  从工资条看改革发展


  近日,记者来到退休高级教师张伟源位于水清沟的家中。张老师介绍说,他今年78岁,1962年参加工作就进入教育系统,先后在青岛55中、青岛14中教书,2001年退休。因为在学校负责校报的编辑和出版,张老师对档案整理非常有心得。1991年开始,为了家庭记账需要,他决定把自己的工资条都保留下来。“作为家庭档案,工资条是家庭收入最好的凭证。”张老师把这些工资条一条一条地贴在本子上,他还给本子题签——《工资收入凭证汇集》。

  除了粘贴工资条,张老师每年都会把工资收入做一个总计,本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的汇总:“1991年,每月工资287元,年工资3448元”;“2001年,年工资33880元”;“2015年,年退休金14.0371万元”……工资条多了,张老师渐渐总结出一些规律来,“工资每年增长速度不一样,速度越来越快,幅度越来越大,现在的工资收入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200多倍。”张老师说,他从1991年开始汇总工资条,这些工资条的变化正好反映了改革开放发展的步伐。

  张老师还总结出这27年工资增长的整体规律:上世纪80年代末以前工资基本没有增长,经常几年都是一样的。1990年后工资开始有了增长,增长较慢,进入2001年后工资增长开始加快,最近几年尤其快。“这说明国家对民生问题非常重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很快,要不咱老百姓也涨不了工资。”说到涨工资,张伟源总是透出掩饰不住的喜悦。

  肉贴、灭鼠贴、粮价贴

  工资条上的“年代名词”


  翻看这本《工资收入凭证汇集》,上世纪90年代的工资条已经泛黄,很多字迹也开始模糊,隐隐约约地透着历史的味道。记者在1991年这一年的工资条上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工资项目名称,有洗理费、化补、交贴、房贴、独保、肉贴、房租、水电、储蓄、保险、粮价贴、灭鼠贴等。尤其是工资条上很多“年代名词”,像肉贴、粮价贴、洗理费、化补、灭鼠贴等,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张老师介绍说,那时候的工资条各行业基本都是通用的,像洗理费、化补有可能是那时给工厂工人发的补贴。作为教师,他的工资条上这几项并没有收入体现。

  在2005年的工资条汇总处,记者看到张老师当年留下的笔迹:“本年度实行阳光工资,每月增长1160元,年退休金52631元,平均每月4385元。”这一年,青岛市区的高中教师实行阳光工资制,张伟源也在这一年享受到了退休金大幅上涨的利好。

  教师工资喜看涨

  他2015年退休金首过十万


  张伟源告诉记者,以前教师的工资待遇很低。自己的母亲是纺织厂工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退休前,每月工资是60多元,而同时期教师的月工资有的还不到30元。所以上世纪70年代,他的很多同事都辞去教师工作,去了工厂就业。“那时候我们吃中午饭,都是从家里带个干粮和咸菜到学校,将就着就是一顿午饭。”张伟源说,学校的老师们基本都是这样“馒头+咸菜”的午饭。

  张伟源的工资本上,清清楚楚地记录了时代的发展。从1991年开始,月工资287元左右,年工资只有3448元。到年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是在1995年,那一年的年工资达到11103元,而年工资首次突破10万元,是在2015年,工资本上是这样记录的:2015年退休金平均每月7660元,再加上2014年上调退休金补发的4万多元,2015年共领取退休金14.0371万元。

  张伟源介绍说,从2014年开始,这几年退休金调整特别快,2015年每月退休金是7660元,2016年每月退休金是8104元,现在每月退休金是8500多元。“国家现在的政策是,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体现出国家更重视教育了。”张伟源说,2017年自己全年退休金收入是1995年全年工资总收入的十倍多。

  欲捐325张工资条

  新年愿望能够出国旅游


  “我今年已经78岁了,这些攒了27年的325张工资条,继续留着也用处不大了。前几天刚去问了档案馆,他们的工作人员已经答应来查看。如果档案馆觉得有存档价值,我就准备捐赠了。”

  张伟源用长满皱纹的手轻轻抚摸着这本《工资收入凭证汇集》,眼里多有不舍,时代在他的身上、在工资条的纸张上,都留下了同样的岁月痕迹。他希望这些记录了他27年生活境况的工资条,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为后人讲故事,讲他的故事,讲一名教师的故事,讲这个时代发展进步的故事。

  采访最后,张伟源说他最大的爱好是出去旅游,退休后第二年老伴做了手术,身体不太好,所以他一直没能出远门,“新年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出国旅游。”

  老人三感慨,道出幸福感

  “一年12张,总结起来是有规律的。这就和人生一样,是工资收入之路。”对于张伟源来说,工资条是他人生之路的见证。翻开这本厚厚的《工资收入凭证汇集》,27年的岁月仿佛变成数字,成为记录人生历程的特殊证明。在采访中,张伟源的三次感慨让记者印象深刻——

  ●感慨一

  27年工资涨了近30倍


  张伟源说,在一般人记忆中,对工资的印象可能只是上涨,但涨多少?如果不做对比,很难准确说清工资的上涨幅度。

  “你看,这张1991年的工资条,当时月工资不到300块钱,我把当年的工资汇总起来,1991年全年收入只有3448元。而现在全年工资已经突破了10万,这27年工资涨了近30倍。”在谈起当年生活拮据时,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今后能吃到地瓜干,吃饱了就心满意足了……”对没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生活的人,是难以想象的。

  “仔细对比自己的工资收入,这27年工资涨了近30倍,工资的上涨幅度远大于物价的平均上涨。”张伟源说,以前工资的花销以吃穿为主,至少占了近80%,到月底也存不下多少钱。后来,吃穿开支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也能存下钱了。

  ●感慨二

  从羡别人到被人羡


  张伟源把这27年的工资条收入简单做了对比,“前慢后快”是他总结出的工资上涨幅度最明显特点。

  拿上世纪90年代做比较,张伟源说:“当时教师的工资相比还偏低,效益好的企业,员工工资都比我高好多。尤其是石油、煤炭等重工业企业的工人工资收入,是教师收入的一倍多。后来整个社会的平均工资上涨幅度明显增快,而教师的待遇也相比提高更多,现在我每月退休工资能拿到近一万元。”

  “现在同学聚会每次必谈工资的事,以前是羡慕别人工资高,现在别人羡慕我。”张伟源开心地说。

  ●感慨三

  日子越来越有新意


  “通过工资收入的变化,感觉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速度,经济发展的增长,人民生活的提高,所以,就让我更加热爱今天的生活,自己对生活更有信心了。”采访中,老人由衷地道出了内心感慨。

  生活的从容让老人有心情去投入更多的爱好,退休后的张伟源有空就练习写空心字,前不久还在国际上拿到书法大奖。为了逗老伴开心,张伟源还经常给老伴PS照片,以老伴年轻时的头像为原型,设计上自己手绘的时装。当记者赞叹他的老伴一定很喜欢时,张伟源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嗔怪老伴说:“她从来没说过我给她设计的照片好看。”

  虽然现在工资直接打到银行卡里,但张伟源仍会按时到单位领取工资条,回家后再拿出《工资收入凭证汇集》,把新的工资条贴上,慢慢端详,慢慢回忆,这些工资条记录着他越过越红火的日子。

  ■背后故事

  大数据时代,最虔诚的“收藏者”


  第一次见到张伟源老师是在青岛档案馆,这天记者在档案馆采访关于青岛历史的照片展,看到一位老人在这些历史照片前驻留很久,眼里满是感慨。出于职业的敏感性,记者上前和老人攀谈起来。

  记者想起与张伟源老师初次见面的情景,还有点小尴尬。张老是个慢热型的人,面对记者的唐突询问,起初回应不是特别主动,只是告诉记者他攒了27年的工资条,想捐给档案馆,所以先来咨询一下档案馆是否接收。记者提出要采访一下这些工资条的故事,张老犹豫了一下,并没有当场答应。

  后来,记者通过电话再次与张老沟通,诚恳地向老人表示:“希望通过这些工资条讲历史的故事,唤起更多人回忆自己的故事。”或许是岁月的积淀触动了老人的心弦,年近耄耋的张老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到我们随时代步伐不断提升的幸福生活,因此欣然接受了采访。

  按照约定时间,记者来到张老家中。因子女都远在外地上班,平日里只有张老和老伴儿在家。与记者渐渐熟络的张老拿出了家中的各种“珍藏”。原来,老人是个“收藏迷”,不仅有攒了27年的工资条,还有在学校工作时负责校报的报样,半岛都市报《连载》栏目剪报一期不落,都装订成册,并手写空心字题签。可以看出2001年退休后的17年,张老把工作的热情又给了这些几百本的“收藏”。翻看这些“收藏”,一幕幕影像随着发黄的纸张扑面而来。记者眼前浮现出一位老人,戴着花镜,深夜挑灯伏案,阅读整理的情景。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各种大数据令我们瞠目,各种搜索引擎能为我们搜寻信息而掘地三尺。面前的老人,却用最虔诚的态度,用最手工的方法,去整理收集这些经年的信息,亲手装订成册,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仿佛一位位老友,时不时要见面聊聊天。

  在大数据年代,这位最笨拙的数据信息收藏者,是一位最值得敬佩的人。他让我们看到了,收藏的仪式感,他一路走来,将厚重的历史娓娓道来。

  ■记者手记

  小小工资条,见证时代大发展


  对工薪族而言,每个月啥时候最高兴?当然是发工资那天!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等发了工资我要换个手机”“等发了工资妈妈给你买玩具”“等今年攒下工资买辆车”……工资收入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质量。

  当记者看到退休教师张伟源攒了27年的325张工资条时,第一感觉就是:这位老人太有心了,把工资条收藏得这么庄重,记者工作十几年,却是一张工资条也没留下。尤其是如今工资都直接打到银行卡上,老人为收藏这些工资条,每月需要专门跑一趟单位领取。对于70多岁的老人,也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坚守。

  可这些工资条对于老人意味着什么呢?老人跟记者聊了很多。解放前,他随父母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饱受生活困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家人有了稳定的居所,有了稳定的工作,可是对于工资也只是算计着花。到改革开放以后,老人的工资开始有了涨幅,而且逐年增涨。在老人眼中,收藏工资条其实是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退休教师的幸福生活变得真切可感、触手可及。

  对于很多像记者这样出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可能无法深刻体会老人的经历和感慨,就像老人的碎碎念,鲜有人愿意拿出时间细细听他讲述,而这些已经泛黄的工资条则可以被长久地保存,可以继续替老人讲述时代前进的故事。

  325张工资条陪伴了老人27年,也为我们生活的幸福时代提供了一份难得的见证。

   [编辑: 刘晓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