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庄大戏鸣锣开唱 大院"戏曲春晚"连唱十九年

2018-03-01 08:4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肖玲玲 图/半岛全媒体记者 吴璟

  “过大年,唱大戏。”每年正月十三的“挪庄大戏”对于生活在老西镇的邻里乡亲们来说就是自己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进正月门儿,大家伙就翘首以盼,盼着自己家门口的“戏曲春晚”——“挪庄大戏”鸣锣开唱。2月28日,农历正月十三,挪庄大院里锣鼓齐鸣,丝弦声声,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老青岛的记忆之中。

  延续文化记忆,传承地方戏曲

  上午十点整,一曲热闹的民乐曲《喜洋洋》拉开了挪庄大戏的序幕,台上的戏曲表演艺术家登台亮相,一句句唱词字正腔圆,台下的听众聚精会神,认真看戏,有些还闭着眼睛,打着拍子,轻声附和,如醉如痴。今年的节目除了经典吕剧《小姑贤》、《李二嫂》、《我为亲人熬鸡汤》,还加入了茂腔《喜鹊叫喳喳》、京剧《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军民鱼水情》等。

  “‘挪庄大戏’在咱岛城很有名,正月里来看大戏也是咱西镇乡亲们的老传统了。”八大峡街道文化站站长宫庆华说道,“挪庄大戏”是挪庄大院文化的魂,“挪庄大戏”是挪庄大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西镇居民的文化记忆,这段记忆必须延续下去,同时也为地方戏曲提供一个传承的舞台。

  据介绍,早期的挪庄是在二十世纪初因为德国人修建炮台,由小泥洼一带迁过来聚居成村形成的,那时候挪庄就有过年唱戏的传统。上世纪八十年代,市政府将挪庄进行改造,这里逐渐变成一个环境优美的新型居民住宅小区,但是唱大戏的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大戏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了,自从1999年挪庄大院被市文化局评为戏曲大院之后,咱就固定下来一直坚持办。”宫庆华介绍道。

  上世纪70年代现雏形

  半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当天登场的十二个节目中,有大半节目的演员都来自八大峡街道的阳光吕剧团,“基本都是经典的传统曲目。”宫庆华表示,为了这场大戏,他们从年前就开始准备,已排练了两个月。当天上午还不到8点,61岁的丁颜就来到演出现场,她盘上头发、戴上头套、穿上对襟大褂和阔腿裤,脸上的油彩涂抹完毕,调整好表情,平日里温和爽朗的她一转眼就变成了舞台上不断刁难儿媳妇的“恶婆婆”,她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让台下的票友们是“恨得牙痒痒”。而现实中,丁颜也是一位婆婆,但丁颜表示,“我基本上不管儿媳妇,啥事都依着她。”

  “我家就住隔壁街,在家听到这边有唱戏的,就拉着小外甥女来凑热闹了!”今年71岁的李老太告诉记者,她听大戏有十年了。74岁的张恕元是老挪庄人了,从出生起,他就住在这里,听着挪庄大戏,想着老青岛的日子,张恕元感慨万千,“真的是眼见着这里的变化越来越大。居民生活改善了不止一点点,文化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另外,在当天的演出现场,还有一名特别的观众——62岁的苏惠英,她是挪庄大戏发起人苏立安老师的女儿。“我父亲是之前是铁路京剧团的成员,他主要是打鼓的。”在上世纪50年代初,挪庄一带就已经有了京剧票房,由鼓师苏立安负责,演员行当齐全,每次演出,观众都围得水泄不通。“上世纪70年代,他们便在大院里演出,夏天有纳凉晚会,冬天就唱大戏。”如今,这个传统被延续下来,苏惠英表示非常欣慰,“希望挪庄大戏能一直延续下去。”

   [编辑: 刘晓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老西镇 戏曲春晚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