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出台方案 力争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

2018-03-23 08:59   来源: 半岛网-半岛客户端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日前,市政府出台《青岛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科学规划有效措施,全面推进低碳发展。

  《方案》明确青岛低碳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降低21%,力争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同时,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碳汇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低碳发展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核算、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健全,低碳试点示范不断深化,减污减碳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强,公众低碳意识明显提升。

  根据《方案》,青岛将从能源消费、产业构建、城镇发展、试点建设等角度入手,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青岛,推动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建设。

  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到2020年,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0%以上


  加快促进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方案》提出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目标。青岛将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完成国家分解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2015年下降16%,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8%;加强智慧能源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天然气发电和分布式能源,到2020年,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0%以上。

  碳排放权交易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手段,青岛将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开展覆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和航空等8个工业行业中年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碳排放权配额研究和编制分配方案;对重点汽车生产企业实行基于新能源汽车生产责任的碳排放配额管理;研究将青岛年排放1万吨以上工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纳入碳市场的可行性。

  推动城镇化低碳发展

  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


  城镇是居民的基本生活空间,青岛将积极探索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开展城市碳排放精细化管理。青岛将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在农村地区建设绿色低碳村镇。

  健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是推进国家绿色交通城市建设的基础。青岛将推动发展低碳物流,到2020年,营运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15年下降6.8%;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2%。

  创新城乡社区可再生资源回收理念,青岛将合理布局可再生资源便捷回收设施,促进垃圾社区化源头减量,推进工业垃圾、建筑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鼓励发展垃圾焚烧发电等利用方式,有效减少全社会的物耗和碳排。

  在居民日常生活中,青岛将进一步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倡导低碳餐饮,推行“光盘行动”。倡导低碳居住,推广普及节水器具。倡导低碳出行,鼓励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根据《方案》,青岛还将继续支持和深化推进中德生态园开展国家低碳城镇试点、青岛高新区开展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绿色交通城市创建等国家试点,并从空间布局、建筑、交通、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着手,探索开展产城融合低碳发展模式的青岛市低碳区(市)试点。

  打造低碳产业体系

  到2020年,林木绿化覆盖率保持并稳定在40%以上


  将低碳发展作为新常态下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动力,青岛将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依法依规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青岛将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0%,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以上。

  在推动发展蓝色低碳海洋经济进程中,青岛将大力实施“海洋+”行动计划,深化海洋与互联网、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海洋信息服务、海洋文化体验、海洋休闲旅游、海洋母港经济等一批新兴业态,壮大发展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等一批新兴产业,发展远洋渔业和深远海养殖业,强化海洋产业的拉动作用,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新体系。到2020年,海洋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

  在林业发展方面,通过全面启动绿满青岛行动,到2020年,林木绿化覆盖率保持并稳定在40%以上,林木蓄积量达到1200万立方米。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稳定并增强湿地固碳能力。探索开展海洋等生态系统碳汇试点。

  此外,青岛还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加大地方预算内资金对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气候投融资机制,加强气候变化研究后备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等各领域的国际合作,强化低碳引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端转型。(半岛客户端记者)

   [编辑: 焦琳]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