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渔科102”号赴黄海调查江豚种群数量和洄游分布。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韩小伟 实习生 任展辉 报道
半岛都市报5月21日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5月21日在青岛宣布,启动黄渤海江豚种群数量和洄游分布及其保护调查,5月24日黄海水产研究所“中渔科102”号渔业资源调查船将携带多种高科技仪器,赴黄海南部调查江豚生活现状,航期预计10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却被严重挤压,海洋珍稀濒危水生哺乳物种如鲸、海豚等动物数量和分布区域快速缩减甚至消失。根据对黄渤海沿岸渔民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黄渤海江豚的种群数量不及上世纪80年代初的20%,部分水域甚至不足5%,救助和保护形势非常严峻。
21日上午,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处长姜波告诉半岛记者,相比长江江豚,目前对海洋江豚的野外种群数量、栖息地分布还不是很清楚,要开展针对性保护的话,必须要通过科学调查,把种群状况摸清。据悉,通过项目的调查与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和掌握黄渤海江豚的种群数量、洄游分布、繁殖与生长、遗传多样性等,查明渔业生产对江豚损害的类型及程度,提出保护措施与建议,为黄渤海江豚保护区规划和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科学依据。
项目负责人、黄海水产研究所王俊主任介绍,此次调查将前往山东半岛南岸进行,水域较浅的区域。因目前正是鱼类的繁殖季节,鱼群基本位于近岸海域,而江豚以鱼类为食,这里可以调查江豚活动情况。
以前调查海洋江豚情况,都是用肉眼观察,据悉,此次将应用多种先进仪器。
“中渔科102”号调查船船长管君介绍,其中有第一次用于江豚调查的挪威SIMRAD EK60和便携式EY60科学探鱼仪。“工作原理是使用超声波探测海底情况,只要海水中有鱼等生物,就能收到相应的反射声波,科研人员能够通过声波成像分析鱼类情况。”他介绍,挪威SIMRAD EK60具有3个不同频率,接收3种信号图像,非常高效。
同时,此次调查还会应用海流仪,也是通过声波来确定海流情况。海流不同,那么海水中的浮游动植物也会不同,同时可能影响江豚的进食和游泳状态。最终,通过确定海水中鱼类情况、海流情况,并采用YSI仪器现场测量表层水温、盐度、溶解氧、PH值,来确定江豚活动区域特点。
江豚俗称江猪或海猪,属鲸目、齿鲸亚目、鼠豚科、江豚属。它在中国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水域都有分布,是在我国分布最广的小型齿鲸类。中国水域的江豚一般可分为长江(长江亚种)、黄渤海(北方亚种)和南海(印度洋指名亚种)三个地理种群(亚种)。
江豚全部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野生动物红皮书易危级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3年,长江江豚种群因其种群数量快速下降,在IUCN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将其由濒危级升为极危级;2016年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小资料 调查能手“中渔科102”号 “中渔科102”号渔业资源调查船是黄海水产研究所新建的一艘以渔业资源调查为主,兼具海洋生物、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物理海洋等调查能力的科学调查船。船上设有渔业资源实验室、海洋生物实验室、海洋物理与化学实验室、声学评估实验室等,拥有包括底层拖网和变水层拖网系统、科学鱼探仪系统、船载多普勒海流仪等先进的船载调查与检测仪器设备,具备在近海开展海洋渔业资源及其栖息环境综合调查的能力。该船2017年9月交付使用,成为近海渔业资源评估与环境评价、渔业资源种群动力学、渔业资源增殖与养护等研究的重要平台。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