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希祥,山东省内最大的民营创新孵化连锁运营机构——青岛创联工场的创始人兼CEO。1997年,他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食品系,短短几年间,他从国家公务员转型成创业家,冯希祥评价自己“太能折腾”,敢想敢拼,又不甘于平淡的生活。四度创业,均获成功,却没能让他获得内心的满足感。直到他全身心投入“创联工场”项目,帮助无数个创业者去取得成功,实现梦想,那颗一直在寻觅归属的躁动的心才安定下来。
不甘平淡 辞去“铁饭碗” 1997年,冯希祥从华东理工大学食品系毕业。那时候,本科毕业生是抢手的“香饽饽”,国家会包分配工作,即将毕业的冯希祥也面临着很多机会。当时国家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公务员,在很多人的眼里能端上“铁饭碗”是件非常荣耀的事儿,冯希祥想掌握自己的命运也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很快锁定目标。一旦下定决心,就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他在上海、潍坊两地往返奔波数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刚一毕业,冯希祥就被录取为潍坊市商务局的一名公务员。
“出了学校门,刚进社会门,就进了机关门”,这是形容像冯希祥一样年轻有为的干部们,端着铁饭碗,工作又轻松又稳定。如果继续呆在机关,冯希祥将很快迎来职业生涯的提拔。
然而,就在工作的第四个年头,也就是2001年,不甘就此平平淡淡过一辈子的冯希祥辞去了人人羡慕的“铁饭碗”,转身进入了企业工作。凭借了敢想敢干的魄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冯希祥很快成为公司业务管理层的“中流砥柱”。
“这其中经历了很多常人想象不到的辛苦,身份的转变,带来工作内容的转变,以及心态的重新调整及适应。”冯希祥告诉记者,为了尽快适应企业的节奏,也为了证明自己,他曾经一周时间吃住都在办公室,而家离办公室不过半小时左右的时间。
“太能折腾” 曾三度创业 “太能折腾”,冯希祥如是评价自己。冯希祥第二家就职的单位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工资待遇非常高。2004年底,他再度辞去工作,很多人包括公司领导都不能理解,多番挽留,但只有冯希祥知道这里并不是他人生的终点,他想再拼一把,要选择创一番事业。就这样,2004年冯希祥办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他将创业方向锁定在了自己熟悉的食品行业。
“要想创业,必须先具备两点,一是学习意识,二是拼搏意识。”冯希祥告诉记者,创业之初,面临重重困难,一缺资金二没客源,他不得不既是老板又当员工,既当驾驶员又是业务员,常常需要自己开着车亲自去送货,一天跑几十个店面、商场逐家逐户去了解客户的需求,掌握第一手的信息,并根据客户需要对应选择要做什么产品、策划以及销售。
回忆创业之初的艰辛,冯希祥告诉记者,当时穷到连给车加油的钱都没有,借遍了亲朋好友,常常只好先加10块钱油对付回家,第二天再想办法筹钱。就这样,挺过了最困难的三个月,当整个渠道和市场铺开之后,冯希祥和他的“小伙伴们”开始尝到成功的滋味,也顺利在短短一年内实现了销售额过千万,销售网络遍布整个山东市场。
“创业者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成功之后,冯希祥依然没有放弃创业家的精神,2005年,他又参照“前店后厂”的模式在泰安开设工厂,开始了极速扩张发展的“二次创业”阶段。有了前期的铺垫,他很快实现从其它人的品牌代理商发展到后来于生产加工、销售、以及推广一条龙的食品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一直到2008年,他卖掉了辛苦经营三年的公司和厂房,实现了财富的初步积累。这时,他又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创办了一家通讯公司。
瞅准趋势 他第四次创业了 尽管事业很成功但内心总是找不到踏实下来的感觉,能折腾的冯希祥还在寻找一面能够为之奋斗的精神旗帜。在卖掉工厂的同时,冯希祥又开始筹谋他的第四次创业,他将目光放到全世界的范围内,寻找一切合适的创业项目。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冯希祥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发现了“联合办公”这样一个新的模式,有一种“如遇知音”的感觉。
创联工场所从事的行业,目前国际主流称呼为“联合办公”,它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办公空间把创新者链接到一个平台里,在这一个平台里让大家互相之间产生链接或化学反应,同时,通过平台营造更多的资源聚集优势,如创业辅导、资源对接、企业管理服务、线上线下综合孵化为基础的创业服务功能,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同时,平台本身还会降低办公成本,提高员工办公体验度。
“不管做什么,都要看趋势,创联工场就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一个趋势。”2008年,冯希祥在济南成立了国内首家联合办公创业孵化器—创联工场,并且接连扩张了建了四个孵化器。然而尽管十分看好项目的发展前景,但受政策以及客户对新商业模式的认可度等方面的影响,冯希祥的项目并没有即时实现盈利。
起初根本没有客户,他和他的员工就顶着七八月份的烈日,去马路上发“小广告”;没有人了解这种商业模式,那就不厌其烦的给客户讲,一遍不行就再介绍一遍。努力最终换来了回报,两个月之后,公司做成了第一笔业务,进账198元。
这个事业可以再做十年 “从来没想过失败。”冯希祥告诉记者,在当时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他也没有退缩,“看准了就干,市场是需要这样的模式,只是从国外引进一种商业模式,需要和国内的经济环境、消费习惯去结合,需要我们通过创新和学习把它打磨成市场认可的样子。”
“打磨产品,让创新贯穿在每一天,贯穿在每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正是靠着坚持和良好的适应性,冯希祥等来了政策利好,等来了市场机遇。
2012年,青岛市出台了集中办公区管理规定,冯希祥和他的创联工场扬帆起航,一跃成长为山东省内最大的民营创新孵化连锁运营机构,中国孵化器50强企业。累计服务超过10000家怀揣梦想的入驻企业和创新项目,成功培育出华正信息、易运输、孚嘉智能科技等准独角兽项目,并与思科、奔驰、路易达孚、钉钉、Face++等三十多家世界500强和独角兽形成了战略合作。
“这个项目是个朝阳产业”、“做这个项目,可以帮助无数个创业者取得成功,我觉得是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比自己的项目成功更有成就感。” 在和冯希祥的交流中,他用着无数的溢美之词赞扬着他正在从事的“创联工场”项目。
冯希祥告诉记者,这是他第四次创业,相较于同龄人,他的人生经历足够精彩了,但只有在这份事业中他找到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一种成就感满足感,为了这份成就,他已经走过了第一个十年,还会有下一个十年。
在未来,冯希祥还有一个十分宏伟的理想,他希望能够把“创联工场”做成更有影响力的平台,可以链接国内更多的产业,把北京、上海、杭州、南京一些好的资源导流到青岛,把一些好的项目引进到青岛。
据介绍,目前,青岛创联工场在在市南区已经成立了6家连锁机构,另外市北、崂山也都设有创联工场。在全国,创联工场布局遍布国内杭州、南京、武汉、宁波等近10个城市,并与券商确定合作,计划于三年内完成IPO上市。而冯希祥本人也获得“青岛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山东半岛创新孵化空间联盟理事长”、“青岛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轮值会长”等多个荣誉称号。
记者 孙贴静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