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拥"黄蓝"两大战略 "拥抱海洋"谋发展

2012-06-21 14:2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 高速发展中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滨州。 图片均由滨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滨州市市政广场一角。



  它不是地道的沿海城市,也不是传统的工业强市,没有令所有人骄傲的GDP和叫得响当当的国际品牌,但却有霸山东北门、傍渤海之湾、拥黄河腹地的地理优势,有坐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大国家战略的政策优势,有海洋文明、黄河文明 、生态文明三者交汇的文化优势。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滨州,雄心勃勃的滨州。6月14日,记者踏上这片土地,切实感受着当地朴实的黄河文明与开放的海洋文明交融而成的独特魅力。而周遭的人们不断传达的信息是:滨州变了,滨州在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在山东北部崛起。

  6月28日,2012“蓝色经济大家谈”将在青岛隆重开幕,本次活动分为第三届半岛市长论坛、首届半岛财富论坛和首届半岛文化论坛三部分。届时,院士和蓝色经济区的市长进行智慧碰撞,就“科技·产业·竞争力”主题展开讨论 ,共谋发展,献策未来。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蓝色经济巡礼”,分别介绍与会七个城市的发展状况及未来规划。

  滨州市城区出租车司机周树滨:弹丸之地变新城道路越走越通达

  没有哪个地方的路名比这里的更简洁,这是滨州市区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这个位于渤海边黄河流经的方正城市,几乎所有南北路都姓“渤海”,而东西路则姓“黄河”,如渤海五路、黄河四路等等。“滨州人把自己的位置摆得清清楚楚,这就能看出来。”在这个城市生活了39年的出租车司机周树滨意味深长地说。

  “10年前的滨州,是个3公里×3公里的格局。”周树滨说,黄河一路到黄河八路终止了,渤海一路到渤海八路暂停了,南北、东西各三公里,这就是旧滨州。“眼前这条渤海九路,以前是外环线。”周树滨告诉记者,窗外的这条商业街,是他9年前跑长途客运时的必经通道,如今已经成了市中心,“滨州扩容了,有了渤海30路,黄河18路,道路四通八达,变成了9公里×9公里”。

  “黄蓝”滨州的快速崛起,没有什么比数字更有说服力。201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17.6亿元,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30.8亿元,增长25.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44元,分别增长14.5%和21.5%。

  滨州沾化县冯家镇商贩张墨岭:买卖都在家门口论斤称到卡车拉

  张墨岭是滨州市沾化县冯家镇的一名普通商贩,做海产品贸易已经有十多年,在当地小有名气。6月15日,记者在范庄水产品初加工市场看到他时,他正在将一箱箱虾虎递给伙伴,“他们是外地的,专门到这里买海货”。离他不远处,商贩们正将推积成山的虾皮装箱、出售。

  范庄水产品初加工市场与鲁北水产品批发市场是鲁北海产品交易园区的一部分。据冯家镇经济发展办主任付海青介绍,黄蓝战略落地后,借助环渤海的优势地理位置,2011年交易园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润3.5亿元,纳税3亿元。正如沾化县两区办主任牟振洲所言,鲁北海产品交易园区是集工、商、贸于一体的全国水产品“航母”。

  张墨岭看不到这些数字,但作为这些数字的贡献者,他体会到海货是越来越好卖了。“2010年之前,难得有个人过来买几箱,甚至几斤我就很高兴。”随着鲁北海产品交易园区规模的扩大,如今来找张墨岭买海货的,都是开着卡车拉。在交易园里,出现了更多辽宁人、日照人,甚至外国人的身影,卖出的海货也从单一的虾皮变成了海参、鲍鱼等。

  不种棉花养绵羊一年能赚十多万

  跨着“黄蓝”二区,滨州市形成了一批特色养殖企业,拓展出新的养殖路子。这点韩星河深有体会。他将200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低洼绵羊”托给了低洼绵羊集中养殖园区,一年就能赚十几万元。

  韩星河在2009年开始加入集中养殖,之前,他是种棉花的。“一年到头忙活,最后才有个七八千元的收入。”相较之下,如今韩星河的腰包鼓了起来,“一只羊一季度的收益有150元,这么算下来,200只羊一年下来就有12万元左右的收益。”

  记者在沾化县利国乡看到,一排排羊舍整齐划一,来自150多户居民的“低洼绵羊”在这里集中养殖。“我们一直在探索黄蓝两区建成后,发展养殖业的新路子,改散养为集中养殖。”一名乡镇工作人员称。据悉,园区统一引苗、统一防疫、统一喂养、统一宰杀,给农民全面减负。

  除了陆上养殖,滨州海水养殖渔业也作为生态优势产业之一逐步发展。2011年,滨州市标准化养殖鱼塘面积超过5万亩;养殖水产品中优质和名牌产品的比重不断增加,并积极推动立体生态养殖和海水一水多用循环养殖的模式。

  滨州北海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冯国明:一片荒芜变新区明年崛起新北海

  “明年你再来看看滨州,滨州将有新气象,北海新区将实现新飞跃。”滨州北海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冯国明斩钉截铁地告诉记者。两年前从市发改委调任到北海新区管委会担任副主任,冯国明吃透了“黄蓝”战略,瞄准了滨州发展的历史机遇。

  “当时我来到北海新区,坐车颠簸了两个半小时,如今一个小时就到了。”冯国明列除了这样几组数据:北海新区建成面积526平方公里,只拥有2.7万人,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从“寸草不生”到如今40多个项目的继续入驻,带动关键地段的房价从2000元到4000元,这就是滨州速度。“2011年北海新区财政收入1.35亿,到2013年底,预计达到3亿元。”他说。

  “滨州面临着更好的时期。”在冯国明看来,更大的优势在于北海新区环渤海的地理位置,“不仅仅是国家给多少钱,更重要的是政策的辐射作用”。

  累计完成投资30多亿元的滨州港,让滨州人行走海上,实现了看海的梦想。滨德高速公路,德龙烟铁路全面铺开,滨港铁路二期成功奠基、黄大铁路、寿邹铁路、德大铁路惠民专线前期工作积极推进。“一片荒芜变新区,明年崛起新滨州。”冯国明说。

  ■展望

  2016年实现“六个翻番”

  “黄、蓝两大国家规划实施以来,滨州迅速把经济工作的战略重心迅速转移到‘拥抱海洋’上来。”滨州市蓝办信息科科长陈新友告诉记者。

  “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海陆联动”的思路,滨州着力构筑“一核、两翼、多节点”的蓝色经济发展格局,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化工高端产业聚集区、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黄河三角洲湿地原生态旅游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区,成为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的增长极。

  其中,“一核”是以北海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两翼”是以沾化和无棣两县除海洋区以外的区域作为主体区,“多节点”是以海洋区、主体区以外的多个城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作为联动区。人口375万,陆域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毗邻海域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拥有未利用土地254.55万亩、未利用滩涂和浅海327.99万亩的滨州,从“海上滨州”到“北带开发”到“北海新区”建设,海洋经济实现了健康发展。

  日前,滨州市委书记邓向阳在中国共产党滨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报告中指出:“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到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值‘六个翻番’,人均水平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再造一个新滨州!”

  实现“六个翻番”目标,意味着2016年滨州市GDP将达到310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20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3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388元,固定资产投资达1633亿元,进出口总值达102亿美元。滨州吹起了建设生态、美丽、幸福新滨州的号角。

  本报记者 周晓荷 本报通讯员 张宝国  王栋(沾化县委宣传部、北海经济开发区宣传办对此文亦有贡献)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