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 青岛西海岸新区扬帆起航

2014-11-18 06:31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胶州湾隧道让西海岸与青岛"拉近了距离"。(资料照片)记者 陆金星 摄



  北纬36度线,是一条“含金量”极高的纬线,在这条纬线周围,分布着全球著名的四大湾区都市:旧金山、纽约、东京、釜山。海洋经济发达是四个都市的共同点。这条纬线,同样横穿中国的胶州湾。位于胶州湾畔的青岛西海岸,今年6月获批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新区后的第9个国家级新区。肩负蓝色使命,青岛西海岸新区扬帆起航。陆海统筹,国家战略。机遇千载难逢。一个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新区,怀着“率先蓝色跨越之梦”,奋力走上了创新之旅。

  “身在大海边,为何不‘下海’呢?”就这样,在一无订单、二无经验的情况下,他们开始了一场“冒险之旅”。在海西湾畔,海西重机与时间赛跑,仅用15个月,拥有 90%以上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第一座四桩腿自升式生活服务平台就完成了从基建到产品交付的全过程,用“中国第一”的速度,把市场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德式生态:智能调度用电用气享受“云”生活

  在那些历尽沧桑仍不失风华的百年建筑里,在为世人津津乐道的百年德建下水道里,在泛着雪白泡沫的百年青啤里,历史不失时机地表达着青岛这座城市与德国的渊源。

  目光回到今天,随着西海岸新区的规划、中德生态园的建设,新的“德国味儿”如今正在这座海滨城市悄然延续。

  资源浪费、重复利用率不高、野蛮生产施工等现象在园区里是看不到的。

  中德生态园内有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其中关于生态指标建设更是细致入微,甚至园区内鸟儿的“伙食”都有详细的量化规定。

  “指标充分借鉴了德国‘莱茵模式’和德国可持续建筑协会评价体系经验,设置了40项指标,包括34项控制指标和6项引导性指标,从经济优化、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包容发展等方面保护园区生态环境。”工作人员介绍,比如,工业用水重复率不小于75%,人均绿地面积30㎡ ,鸟类食源树种植株比例将大于35%……

  家门口PM 值、噪声、温湿度等数据上传“云端”,家里水、电、气等资源根据“云端”里的数据智能调度,步行5分钟100%到达绿地公园……这样的生活方式不是科幻小说中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青岛中德生态园幸福社区居民不久就能享受到的“云”生活。

  幸福社区是青岛中德生态园首期启动项目,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米,用于园区范围内15个村庄、2654户、7685人的安置。

  社区各种资源智能调度、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大脑”,是中德生态园运营管理系统和资源、能源、环境、智能四位协同的泛能网。

  在中德生态园体验馆,巨大的规划沙盘上布设着很多小显示屏,上面实时显示着社区各个位置的PM 值、噪声、温度、湿度等数据,在运营管理系统的控制台上,社区内各种能源的消耗量和碳排放量被汇总在大屏幕上,哪家企业能源吃紧、哪家排放过量,一目了然。

  “这个系统就像是小区上空的一朵云,小区内所有的资源、环境、能源数据上传到云端,系统计算后,再通过泛能网进行调度。”工作人员举例说,同样烧一壶水,用天然气、用电和用太阳能,很多人觉得没有什么区别,而通过运营管理系统,就会根据各种能源的消耗情况、环境情况、电网压力等因素计算选择出既省时高效、干净环保又节能省钱的能源使用方式,再由泛能网智能调配给用户。

  说起园区建设以来最骄傲、最自豪的事,相信青岛中德生态园建设者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提起4个多月前的那件事——2014年7月7日,在中国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共同见证下,中德生态园“被动房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约,该项目的规划建设进入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

  一栋房屋,无需暖气和空调,却依然能保持适宜的温度;在制冷和采暖上,尽可能地避免使用传统化石能源,仅靠建筑自身产生的能量以及合理利用再生能源,就能满足室内环境舒适度,比常规房屋节能90%以上——这种同时将高舒适度、低能耗、经济性融于一体的节能建筑技术,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甚至带着点“科幻”的色彩?

  然而,这就是学名为“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被动房”的特点和优势所在。

  青岛中德生态园联合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汪舵介绍,在德国,最早的“被动房”建筑成本仅比普通房屋高7%,但运行成本非常低,全年一户的供暖、供水、供电仅为114欧元(约合875元人民币),节省了大笔市政建设成本和能源消耗成本。

  据悉,中德生态园“被动房项目”年底将开工建设,规划的概念图已经出炉,外形像崂山巨石,既不用供热也不需要空调,室内保持20℃左右,2015年建成后市民可以进行体验。

  国际合作:“韩国知名矿泉水容易买到还喝得起”

  青岛中韩贸易合作区位于中德生态园西南侧、小珠山水库东北侧,总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一期启动面积3.76平方公里。

  这里将推动中韩贸易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速发展,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提升。

  这里将打造以贸易便利化为中心的中韩创新合作先行区,重点在AEO 互认、金融合作、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先行先试;打造以健康产业为核心的中韩新产业集聚区,在高端健康、医疗以及蓝色海洋经济等领域与韩国加强合作;打造以人员往来自由化和便利化为特征的中韩交流合作示范区,在会议、会展 、商务及旅行便利、离区免税、货币互换、自驾旅游等政策上争取先行先试,促进中韩人员增强交流。

  这里还将打造以中韩优秀文化为重心的中韩人文交流引领区,积极探索开展与韩国在影视、动漫、创意设计、会展等文化领域的合作;打造以绿色智慧生活为特色的中韩生态化示范城U-city,按照韩国新都市开发的先进理念,充分利用绿色生态环境优势,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国际新城。

  目前,根据前期三星物产所3.76平方公里总体规划为基础,青岛中韩贸易合作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进一步修订完善。

  据工作人员介绍,明年将启动周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始青岛中韩贸易合作区核心功能项目建设。

  中国与韩国之间,尤其是青岛市与韩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原本已经非常密切,那么对老百姓来讲,青岛中韩贸易合作区的建设将带来哪些更便利的地方,对百姓的生活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个是随着青岛中韩贸易合作区的形成,双边的贸易额会巨大增加。”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建国告诉记者,贸易合作区的建设将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多非常具体的变化。

  “韩国化妆品过去很贵 ,贵在哪儿?主要在关税。中韩之间实现了自由市场之后 ,韩国的化妆品、高丽参 、鲜牛奶都能够大量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比如说鲜牛奶,由自然条件决定 ,中国的主要奶源一处在东北、一处在西南,我们国内的运输还没有韩国来得快。现在FTA还没有实行,但是韩国某品牌鲜牛奶是通过青岛口岸进口,我们的海关和商检部门进行了流程再造、优化、缩短 ,实现效果是韩国的鲜牛奶当天进入青岛,从青岛转到上海,销售量有巨大提升。甚至下一步韩国济州岛有名的矿泉水我们都可以喝到,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喝得起。”张建国说,“中韩自贸协议谈判的达成将降低关税,双边贸易额会有巨大增加。90%以上的韩国商品要取消关税。在农副产品方面,将有70%以上的品目取消关税。”

  “中韩贸易合作区位于风景秀丽的小珠山脚下,依山傍水,气侯宜人。原始植被保存非常完整,自然环境优美,适宜居住。我们将结合韩国新都市建设的理念和国际领先绿色生态和节能建设,用几年的时间,打造成宜居宜业的韩国特色国际生态新城。这个新城是韩国三星集团设计规划的,总建筑面积有380万平方米,总造价400亿元。”张建国说,计划建设内容包括住宅、写字楼等。

  “青岛中韩贸易合作区建成以后,这里将是中国的韩国城和在中国生活的侨民的第二故乡,这也是我们的梦想。未来韩国朋友在这里既可以创业,也可以置业。”张建国说。

  走向深蓝:全程“享受”冷链金枪鱼将游上餐桌

  啥是冷链?

  冷链,就是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 ,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对于海洋产业来说,冷链太重要了,从捕捞到仓储、再到加工、交易,全程都需要。”在位于董家口经济区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的施工现场,项目建设负责人青岛鲁海丰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久东介绍说。

  薛久东表示:“举个简单的例子,金枪鱼由于数量少,捕捞、运输、加工、储存要求高等因素,价格挺高,有贵族鱼之称,现在国内老百姓的餐桌上很少见。等冷链物流基地和交易中心建好后,金枪鱼等产品在基地加工、储存、交易后 ,会越来越多地供应给国内市民,丰富咱们的饮食结构。”

  薛久东说,项目总投资是101.7亿元,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陆域总占地面积2000多亩,总投资约46.8亿元。

  薛久东表示,预计到2015年,深海鱼类年交易量将达100万吨,按照每吨深海鱼产品价格1.5万元计算,交易额将达150亿元。

  “项目运营后 ,将有力带动渔港综合服务、水产交易结算、加工、冷链物流服务等行业,创新青岛市大宗水产品交易模式,提升第三方物流体系的服务能力。”薛久东介绍。

  按照一年吸引100艘远洋渔船靠港交易计算,冷链物流运输、修造船等环节就可新增就业约2000人;水产品交易中心及相关加工配套、生活服务配套等设施可解决约1000人的就业问题。同时,青岛市水产品加工业也将新增100万至150万吨加工能力,解决万余人的就业问题。

  产业转型:冒险“抢”机遇转型赢生存

  新区东部的青岛海西湾,是全国四大船舶与海工制造基地之一和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8平方公里土地上聚集了造修船、海洋石油工程装备、船用发动机等核心及配套企业百余家,形成产业链完整的大型产业集群。

  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这家起步于海西湾畔的机械制造企业,创造出了中国海工装备制造转型发展的世界奇迹。

  2008年,海西重机在海西湾畔建成投产。

  几乎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造船业迅即“入冬”。

  在手里原有订单撑到2012年时,企业真正到了无订单可做、不知何去何从的生死关头。

  是停产停工,还是率先主动出击?这道难题摆在了海西重机千余名员工面前。

  就在苦苦思索转型之路时,2012年11月墨西哥湾石油钻井平台爆炸。

  从这一事件,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信号——海上生活平台的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作出了明确规定 ,今后海上钻井平台,工作和生活必须分开。

  “身在大海边,为何不‘下海’呢?”就这样,在一无订单、二无经验的情况下,他们开始了一场“冒险之旅”。

  在海西湾畔,海西重机与时间赛跑,仅用15个月 ,拥有90% 以上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第一座四桩腿自升式生活服务平台就完成了从基建到产品交付的全过程,用“中国第一”的速度,把市场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现在不断有客户来洽谈购买意向。”谈起这件事,海西重机副总经理朱声凯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可以说,我们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在走向海洋、走向深蓝、走向高端的过程中,青岛西海岸新区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 、转型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不管是国际合作还是自身的转型发展都可谓蓝色经济发展的典范。

  记者 娄花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内容: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半岛官方网站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