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百年尚德 一位女校长来过

2020-06-13 09:47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94750)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张文艳

两张风格完全不同的毕业证,有着特殊的联系,因为它们出自一个学校,来自同一位校长的签名,只是,7年相隔,学校已经发生了巨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终于,青岛人民摆脱了日本人的侵略,而就在一个月前,一个叫王化民的15岁男孩刚刚取得了青岛私立尚德小学的毕业证书,校长是杨端玺。

1952年7月1日,另一名女同学取得了私立民光小学的毕业证书,校长仍是杨端玺,显然这两所看起来名字毫不相关的学校,其实有着特殊的联系。

翟广顺先生告诉半岛记者,尚德小学与民光小学其实为一所学校,1949年,青岛解放后,私立尚德小学改名为私立民光小学。1952年8月,私立民光小学与另一所“私立鸾台小学”合并,仍叫“私立民光小学”。1952年11月,根据收回教育主权的最高指示,私立民光小学被政府接收,因地处上海路,便依照路名改为“青岛上海路小学”。

那么,私立尚德小学又有什么特殊来历呢?

其实,和周边的崇德、文德中学相似,尚德小学也以教会为背景,其前身是青岛市中华基督教长老刘寿山于1920年创立的教会学校。1922年,青岛回到祖国的怀抱。同年12月10日,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成立,直属北洋政府,学校便改名为“胶澳商埠中华基督教私立尚德小学校”,名称为取“启迪民智尚志,涵养民心仁德”之意,简称“尚德小学”。学校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十分重视师德事业责任感的涵养,强调“小学教员的作用是启迪后进之要素,乃地方兴盛之所关。”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视之如良友,爱之如子弟,循循善诱,不厌不倦。”“尚志·养德”的育人理念自此开始树立。

   1936年学生达335人,教职员11人,教学工作及各项制度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较高。“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停办。1938年4月15日,受“卢沟桥事变”影响的尚德重新复校,在这期间学校经历了抗日战争的磨砺,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在日伪时期,尚德小学没有屈服于汉奸当局的淫威,始终坚持不设日语课,不接受当局的经济补助,只有靠教会捐赠维持。抗日战争后期,1942年后,由于教员教学有方,育人结硕果,学生学习质量与同级学校相比十分突出,要求就读的人多了起来。尽管学费成倍增加,仍门庭若市。1946年学生1016人,1949年学生1172人,学校得到社会的极大赞誉。

青岛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学校的发展,1951年8月,全体教工倡议将私立尚德小学改为私立民光小学,取其人民见到了光明之义。1952年8月,私立鸾台小学与私立民光小学合并。1953年1月更名为青岛上海路小学,1953年7月原市北区青年团总支书记初达任上海路小学第一任公派校长。1957年到1976年,在社会的动荡中,学校亦几经坎坷,1978年,市教育局确认上海路小学为市重点小学之一。

翟广顺先生说,证书上的校长杨端玺,女,1915年出生,山东历城人,毕业于山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38年任教于青岛尚德小学,1942年辞职,1945年5月回到尚德小学任职,被聘为校长,直到1953年7月解职。

薄薄的证书,见证了上海路小学的沿革历史,遗憾的是,没有查阅到太多关于女校长的经历。翟广顺先生说,当时小学校长的地位和待遇相对要差一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闻一多、梁实秋等大学教授一个月四百个大洋,青岛一中的校长才200个大洋,台东镇小学的校长75个大洋,一般中学老师也就是四五十个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