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附近,村民和游客在参观平台等候嫦娥二号卫星发射。
“太棒了!”“太震撼了!”10月1日晚上7时多,嫦娥二号卫星升空后,一名男子抱着妻子在观察点大喊着。该男子告诉记者 ,他是河南许昌人,是一名地道的航天迷 。因机票难买,他只好租了一辆商务车,拉着一家4口人来看发射。在西昌的旅游社买了参观券,但他们的车在发射中心大门被拦下,全家人只好步行走了近10公里,终于赶在发射前到达观察点。
男子忘情喊叫 10月1日晚,嫦娥二号卫星钻进云层后,游客们停止欢呼,开始向八一村的停车场撤退。记者赶出参观区时,突然看到一名男子抱着妻子忘我地喊叫着“太过瘾了!”“太震撼了 !”“下次我们还要来 !”这名男子的情绪过于激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游客们纷纷扭头观看。
“你知道吗,我是费尽千辛万苦才来到这里的,我能不激动吗?”记者上前采访时,这名男子介绍说,自己姓李,是河南许昌人。上次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时,他本想来这里参观,但没有跟单位请下假来 ,此事成了他的遗憾。李先生告诉记者,他来西昌参观卫星发射的经过,可是一波三折。
包车来看嫦娥 李先生介绍说,从媒体上得知,嫦娥二号卫星要在国庆期间发射,他早早就做好了准备。妻儿和老母亲知道后,都表示要来。李先生于是决定带着他们一起来西昌。不料9月28日去订购机票时,却发现这条线路近日太热,竟没有买到机票。
他灵机一动,决定租上一辆商务车带着一家老小来西昌,花费要减少一半以上。李先生和司机轮流开车,他们经20多个小时长途跋涉,9月30日中午就来到了西昌。
步行到观察点 10月1日中午吃完饭,李先生就带着家人赶往发射场 ,但由于没有车辆通行证,距离发射场还有10余公里时,他们就不断遭到哨卡的拦截。
下午4时30分许,他们好不容易来到1号大门口,这次说什么门卫也不同意李先生的车入内。没办法,李先生只好把车停在大门外,搀扶着67岁的母亲,带着妻儿步行朝观察点走去。山路蜿蜒,看上去很近的路,却要走上半天,一直走到傍晚6时50分许,他们才来到距离1号大门10余公里远的观察点。气喘吁吁的他们在田头找了个空地,一屁股坐了下来 ,刚喘了几口粗气,卫星就发射了 。
地动山摇,嫦娥“脚步声”挺大 发射塔处突然冒出白气,白气越来越多,不少游客以为火箭出了故障,随即专家介绍说这是火箭在注射液氧液氢燃料,由于燃料和气温相差太大,产生了“白雾”。火箭升空时山摇地动,并发出巨大的闷响,有的游客竟以为山体炸开了……记者10月1日在西昌观看嫦娥二号升空时发现,由于是第一次现场看火箭发射,游客们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这几天老是下雨,嫦娥二号卫星能如期发射吗?”9月26日、27日和28日,西昌市连续3天晚上出现雷雨天气,无论是在西昌等待卫星发射的记者还是游客,都经常这样心里打鼓。尽管专家们一再表示,10月1日的发射窗口内气象没有问题,但很多人仍对此半信半疑。
10月1日下午3时许,一路上,前往观察点的游客和当地村民摩肩接踵 。直到进入发射中心,看到“脱掉外衣”的运载火箭和卫星已在发射架上直指苍穹,大家才放下心来。
发射场山谷里的草木十分苍翠,发射架上的运载火箭泛着柔和的光彩 。此时,几千人聚集在距离发射塔3公里远的青岗坝观察点上,一些人围在一起打起扑克,还有的人坐在地上吃起东西,更多的人在静静等待运载火箭刺破苍穹的时刻到来 。一些村民在观察点附近的山坡上摆上小板凳出租,并把家里的土豆、核桃、鹅蛋等东西拿了出来 ,卖给正在观看的游客。
随着时间一分一分流逝,光线也渐渐黯淡下来,运载火箭的反光也变得更加柔和,好像真的变成了出嫁的嫦娥,脸上泛满了红晕像擦上了胭脂,心急却故作镇定地等待被送出家门。天色越来越暗,发射塔处却十分明亮,经仔细辨认,记者发现发射塔旁边的避雷塔上,安装着许多大射灯,灯光全部照射在卫星发射塔上。
下午5时25分,发射塔处突然冒出白气,白气越来越多,让很多游客感到惊慌。“是不是火箭出故障了?”“不会推迟发射吧?”
一名专家告诉大家,这是火箭在注射液氧液氢燃料,由于燃料和气温相差太大,产生了“白雾”,大家不必害怕。随后,这股白雾渐渐变小,在卫星发射前几分钟全部消失。
时间到了。指挥员的“点火”指令刚下达,发射架下突然冲起一股水雾,水雾的力量似乎很大,迅速向边上的山头扑去。记者远远望见,山头上的树随着水雾的扑击而摇晃不已。
水雾还没扑上山头,一团巨大的橘黄色火焰就从发射塔下喷涌而出,火焰很高并迅速在四周蔓延,很快变成了火红色。几乎眨眼间,一声巨响打破山谷里的寂静,响声随着火箭向天空冲去,紧跟着好像山摇地动。在排山倒海般的轰鸣声中,总“身高”近80米的火箭腾空而起。
“妈呀,是不是山炸开了 !”有人大声惊叫说。尽管早有准备,但一些人突然听到巨响,吓得连打了好几个哆嗦,忙捂上自己的胸口。此时,火箭正拖着一条巨大的“尾巴”向天上飞去,一路上发出轰隆轰隆的巨大闷响,一名北京游客形容说,这声音像是“嫦娥奔月”的脚步声。
这条“尾巴”几乎和火箭一样长,把火箭的轨道照得通亮。而火箭此时只能看到模糊的身影,这个“绝美的组合”,就像一颗巨大的彗星从地面飞上天空。胆大的游客和记者们不肯放过这个盛况,纷纷用镜头定格火箭发射时的每一个瞬间。
火箭飞得很快,山谷里的响声回音也小了下来,胆小的游客也放心地抬起头 ,用眼光追逐火箭的轨迹。由于现场云层太低,大约5秒钟后,火箭变成了一个小红点,并随后从视线中消失。
A6、A7版文/图 本报记者焦恭森 刘延珉(署名除外)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郭新举]
相关专题:
嫦娥二号国庆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