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演艺市场消费习惯待培养 演出靠赞助生存

2011-01-12 05:4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2010年10月27日晚,青岛大剧院内,圣彼得堡国家冰上芭蕾舞团正在表演《天鹅湖》。记者 何毅 摄(资料照片)



    “这个周末的演出,有没有赠票啊”。很多跟演艺市场沾边的人,时常会听到来自亲朋好友这样的“问候”。在青岛演出市场上 ,不少业内人士抱怨最多的,就是观众们的消费习惯没有形成。有的人宁愿多掏钱请客,也不愿意自己出钱买票,因为“哥要的不是票,是面子”。而记者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建设大剧院这样的标志性建筑之外,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拿出一定的资金补贴演出市场,让更多的中低收入人群,有机会培养文化消费习惯。

■现状

花钱看演出,不太习惯

    谈到青岛目前演艺市场,青岛歌舞演艺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港认为,市场还需多方培育,其中市民的文化消费观念是重要的一方面,“大家宁可花钱唱歌洗脚,也不愿自己掏钱买张戏票。”

    而青岛人看演出习惯性地“要票”,也让许多演出方头疼不已。这也让青岛的演出市场一度有“场面一定好看,票房一定难看”的名声。记者采访了解到,很多人宁可花上几倍于票价的钱,请客要一张票,也不愿意掏钱买票。因为在一些人看来,“哥要的不是票,是面子!”

    青岛市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宋伯川主任就经常为此头疼:“不赠票就得罪人,可赠票多了票房就保证不了,如果老是亏市场就没法做了。”宋伯川认为,一些青岛市民不愿买票看演出,也有一定的历史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市民都习惯了拿单位发的演出票看演出。即使市场经济后,青岛早期的很多演出也都是拼盘式的,请很多明星来,每人唱一两首歌,不是靠某个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吸引粉丝群,而是多由企业为这样的大型演出活动埋单,所以许多老百姓一直没有形成花钱看演出的习惯。

    而赠票的消费习惯,不但影响票房和演出的市场运作,还往往对演出的效果会产生负面影响。日前马克西姆在青岛举办独奏音乐会时,记者采访多位持赠票来看演出的观众,都不知马克西姆为何人,还有的认为当晚的表演者是傅聪。在交响乐演出时,也不时有持赠票的观众在不该鼓掌的地方鼓掌影响演出,或者是让孩子在场内乱跑。

票房没保证,赞助来凑

    经常看演出的观众可能会注意到,目前的许多演出都有冠名单位,有的演出还有多个赞助方。马克西姆的音乐会由某银行冠名,老狼的演唱会也是某汽车品牌赞助的。

    记者了解到,如今在青岛市场上大概有三种形式,一是明星个唱,如张学友、蔡琴、陈升等,这一群人有固定粉丝群,也拥有一定的票房号召力;二是时髦表演,如小沈阳、刘谦等,他们在正当红的时候走穴演出 ;三是专业演出 ,如钢琴、小提琴等,这一部分演出比较有针对性,吸引的大多是专业人士。而不管哪种形式的演出,成本多由明星片酬、班底费用、场地费用、宣传推广等几方面构成。现如今,一些明星的出场费动辄就是几百万元 ,再加上水涨船高的各种费用,成本自然居高不下,更何况现在演出市场追求“效果至上”,高科技更是让成本疯涨。

    而目前青岛的演出市场,仅靠票房来达到较高的收益还是不太现实的事情。所以许多演出在签订正式的演出合同之前,主办方往往就开始忙着招商,寻找赞助和冠名单位。天津艺人文化艺术公司的王经理介绍说,曾有一些演出商因为拉不到赞助,就把演出缩水,舞台小一点,灯光少一点,节目减一点,什么都缺一点,结果就把观众给缺跑了。有赞助保底,起码能让演出对得起花钱买票的人。

“外来的和尚”,更受欢迎

    近来,青岛大剧院上演的美国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等演出都受到了市民的热烈响应,自2010年10月27日的冰上芭蕾《天鹅湖》首演以来,每场演出的上座率都在七成以上。在青岛市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宋伯川看来,青岛大剧院的启用,的确为青岛的演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出色的演出环境和演出质量勾起了很多市民走进剧场观看演出的兴趣。

    但青岛演出市场也存在“外来的和尚”更受欢迎的状况。例如为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推出的“欢乐青岛大舞台”惠民系列演出中,参演的青岛交响乐团、青岛京剧院等演出团体在节目质量上都是非常过硬的。青岛交响乐团名声在外,曾成功举行过“乐动江南”“乐动黑土地”等巡演。青岛京剧院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仅现代京剧《驼哥与金兰》就多次受邀进京演出,大型视觉京剧《新白蛇传》更是连续在京演出150多场,但“欢乐青岛大舞台”除了向低保家庭免费发放文化惠民演出卡外,推出的仅需要30元一张的低价票票房却并不乐观 ,不少演出的票房收益不足万元 。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