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正处于封闭维修中,从远处仍能看到泸定桥的险峻,小图为泸定桥近影(资料照片)。
王永模。(泸定县委宣传部供图)
袁清贵拿着父亲袁炳清生前的照片。
22根纪念柱象征着22位勇士。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小学语文课本上的那篇《飞夺泸定桥》曾给无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座位于海拔2000米高原上的铁索桥,用13根铁链将大渡河两岸连在一起。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和世界军史上“惊、险、奇、绝”的战争奇迹。共和国10大元帅中就有7位元帅从泸定桥上走过,泸定桥由此成为中国红色第一桥。
76年前,泸定桥见证了红军战士与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激战的场景,正如泸定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一直致力于泸定桥研究的王永模所说的一样,“13根铁链托起了一个新中国”,泸定桥不仅见证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更成为无数后人景仰的红色圣地。
距离红军强渡大渡河已经过去76载,那段永载史册的历史,在岁月的洗礼下是否依旧清晰,那些令人胆寒的铁索,在风雨的吹打下又将去往何处?2011年5月25日,记者经川藏线,穿过巍峨险峻的二郎山,沿着大渡河沿岸奔波,重新追寻当年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的历史踪迹。
在泸定,通过老红军后代的讲述,通过对被称为飞夺泸定桥“活历史”的王永模的专访,当年红军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攀着铁索与敌人展开战斗并夺取泸定桥的场景再次浮现在记者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