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寻找勇士曾到过青岛
在泸定有这么一个人 ,他与桥为友40多年,为寻找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以及与飞夺泸定桥有关的历史,他曾走遍大江南北,直到退休之后,仍在努力寻找22位夺桥勇士,他就是被称为飞夺泸定桥“活历史”的王永模。5月25日晚,已经72岁的泸定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永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走遍大江南北寻找夺桥勇士
当得知记者来自青岛时,王永模感到非常亲切,“青岛是个美丽的城市啊,有大海有绿树,气候好啊。当年为了寻找22位勇夺泸定桥的勇士时,我曾经也去过青岛。”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家住重庆的王永模因工作需要,在1966年2月份调到泸定县委宣传部,自此后的40多年里,他与泸定桥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4年,国家相关部门批复要重修泸定桥,并建立飞夺泸定桥历史纪念馆,但当时有几个历史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谁下的飞夺泸定桥的决定;是在哪个地方决定的;飞夺泸定桥战斗的具体时间;究竟有多少勇士参与了战斗;夺桥时多少官兵牺牲?通过泸定桥的红军都是哪些部队的……而最重要的则是这些勇士是否还健在,还能不能找到,而这些问题在当时都存在很大的争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甘孜州政府决定成立由3人组成的甘孜州革命文化调查小组,任命王永模为组长。于是从1975年5月开始,调查组便赴全国各地,展开了寻找勇士之旅,途经上海、江苏、贵州、重庆、北京等几十个地区,期间也来到过青岛。
纪念馆里找到首位勇士
在寻找勇士之旅中,在南昌的那次经历是最令王永模感到兴奋的,因为在那里,他们找到了第一位勇士——四班副班长刘梓华。
1975年8月份,他们到南昌采访一位曾见证过飞夺泸定桥那段历史的首长,在等待首长回来的过程中,他们参观了当地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在那里发现了一个叫刘梓华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绍中写着,“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
1977年1月15日,泸定县方面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刘梓华就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并说明刘梓华生前系天津廊坊军分区的副参谋长,1951年患恶性淋巴肿瘤去世。
为了进一步求证事实,1978年5月,泸定县派人前往廊坊军分区调查,并分别从军分区方面和刘梓华家中借来了刘梓华的“军人登记表”和日记本。履历显示,1935年2月起,刘梓华在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任副班长。而这正是担负飞夺泸定桥任务的连队。
22名勇士8位得以确认
站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门前,就会看到大道两旁的22根花岗岩石柱,分别代表着22位夺桥勇士。走近观看,却只能在5根石柱上找到勇士的姓名,其中只有2人根据照片在石柱顶端雕出了头像。这是因为,在当年建园的时候,只找到了5位勇士的姓名,但一直苦苦寻找22位勇士的王永模后来又找到了三位勇士,除了纪念园内的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 、刘金山、刘梓华外,还确定了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其中有照片者4位:李友林、刘梓华、杨田铭、刘金山。
“纪念馆建馆的时候,通过各方努力,我们已经找到了5位勇士,后来,随着我们寻找勇士下落的事情被媒体和网站相继报道后,很多人都参与到了寻找勇士的行动中来。这两年又先后发现了三名勇士:云贵川、赵长发、杨田铭。”王永模告诉记者,曾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来泸定故地重游时回忆,当年有一个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名字叫“云贵川”,在夺桥战斗中,他攀援铁索,和廖大珠一起冲锋在前,这样便有了第六位勇士的名字。
而能找到杨田铭则多亏了杨田铭的大女儿,“她看到网站上寻访22名勇士行动后,专门打来电话告诉我们,她父亲是飞夺泸定桥22名勇士中活下来的18勇士之一。最后在杨田铭留下的回忆录中,我们又确认了另一位勇士赵长发的名字,所以现在已经确认了8名勇士的名字。”
有生之年还会继续寻找下去
采访中,从王永模的话语间,分明能感受到一位与泸定桥为友40多年的老人的浓厚感情,“飞夺泸定桥这场战斗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如果这场战斗失败了,那红军的命运乃至新中国的命运可能就会发生变化或者更加曲折。”
虽然目前已经找到了8位勇士,但王永模却觉得这还远远不够,“红军22勇士飞夺泸定桥,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伟绩和人间奇迹。但70多年过去了,他们中大多数人却连名字都不为世人所知,这不能不是一种遗憾,作为后人,尤其是泸定人民,我们有责任去寻找他们的身影,至少在我有生之年,我一定会坚持找下去的。”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