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
300岁铁索桥仍在发挥作用
从康定出发,经过 1个多小时的奔波,终于抵达位于泸定县城的泸定桥。由于正赶上了泸定桥五年一次的大规模维修,两边的桥亭全部关闭,并且围上了绿色的围挡,记者无法上桥参观。
记者看到,13根百米长的铁链横跨在汹涌澎湃的大渡河上,与桥两侧飞檐翘角、古朴大方、造型别致的桥亭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22位勇士就是在这13根令人胆寒的铁链上谱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英雄史诗。
“你来得太不巧了,最近正好是对泸定桥进行大维修的时候,要不就能去桥上走走了。”泸定县政府工作人员罗楚凯告诉记者,泸定桥是一座悬空架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皇帝因军事需要及藏汉贸易方便,下旨修建泸定铁索桥,并御笔亲题桥名“泸定桥”,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其中底链九根,扶手四根 。每根铁链由862至977节铁环相扣,均由熟铁锻造,共重21吨左右,而桥台全部用条石砌成,下设落井,用生铁铸成的地龙桩与卧龙桩锚固铁链。
罗楚凯告诉记者,从铁索桥建成开始,“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逐渐成了一种习惯,“三年一小修的时候主要是检查桥的木板是不是有破损,要是有就得及时更换。五年一大修的时候,就得对整个桥身包括桥亭进行彻底检修。”
罗楚凯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桥体,在9根当做桥底的铁索下又安装了几根钢筋绳,用来支撑、保护铁索,每逢大修的时候,要将木板撤下来,检修每根铁索,并更换钢筋绳,而桥亭也在不断的维修中继续保持着亮丽的风采。
为了方便大渡河两岸居民的往来,泸定县于1992年在泸定桥南侧一公里处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混凝土大桥——“城南大桥”,成了两岸居民往来的重要通道。
“其实现在泸定桥还是有很多人通行。”对于泸定桥的现状,罗楚凯表示,泸定桥并没有完全丧失本身的通行功能,只不过有很大一部分人流被新的现代化大桥给分流了,现在通过泸定桥的更多的是游客和附近的居民,“搁在以前,泸定桥可是方圆几十公里内唯一一座连通两岸的桥。”
他告诉记者,由于大渡河西面有泸定中学,大部分市民还是在大渡河以西的县城居住,在城南大桥没有修通之前,泸定桥可以说是扮演了近300年的两岸纽带作用,“当时每天通过泸定桥的人流得有近万人次,这也是为什么这座铁索桥需要经常维修的重要原因之一。”
■泸定印象
高山平原冰川俱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除了家喻户晓的泸定桥外,坐落在泸定县城西南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也成为泸定人民的骄傲。
走进纪念碑公园,一个象征铁索与盒子枪的纪念碑高耸在广场正中,首先映入眼帘,通向纪念碑的道路两旁有22根红色柱子,象征当年飞夺泸定桥时的22位勇士,但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烈士早已无从寻觅,只有2根柱子上有勇士的雕像,而刻有名字的也仅有5根柱子,其余17根柱子光秃秃的,什么也没留下,但泸定县城的人民却依旧在苦苦寻找着烈士的踪迹。
到过泸定的人往往只被泸定桥和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所吸引,很少有人注意到脚下这片承载了太多历史岁月的小县城——泸定城。位于四川省西部二郎山西麓、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泸定县城虽然仅是一个人口8万余人的小城,却是川藏公路的所经之地,是进藏出川的咽喉要道,素有甘孜州东大门之称。
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城不仅因76年前那场举世震惊的战役所闻名,也因为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所出名,境内平坝、台地、山谷、高山平原、冰川俱全,为世界所罕见。作为甘孜州面积最小的县,却拥有最多的人口,以至于成为很多甘孜州人民的乐土。
“这里气候非常适合居住,很多人都跟我一样退休后搬到这里。”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内,看着高耸的纪念碑,望着不远处的泸定桥,68岁的退休教师谢华南忍不住感慨道,“这是个好地方啊,有故事也有生活。”退休前在甘孜州稻城县做教师的谢华南已经在泸定居住了6年之久,这6年他所感受到的是泸定飞速的发展,十几层的高楼大厦、大渡河边林立的酒店旅馆,无一不在诉说着泸定县的发展,“尤其是这几年泸定县发展很快,而且红色教育也逐渐被人们重视。”
司机赵天水是个朴实的汉子,在去泸定的1个多小时行程中,他无数次自豪地说,泸定很美,气候宜人,民风朴实。而真正置身于泸定县城时,你也能被它的宁静与优雅所打动。
文/图 记者 高亮(署名除外)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