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想斌 近日,福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购买紧急避孕药须实名。针对这一规定可能泄露公民隐私的质疑,福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回应称,做出实名认证规定,是为贯彻国家六个部门联合下发的《集中整治“ 两非”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也是担心有人滥用紧急避孕药。(12月28日《南方日报》) 福州市官方称之所以出台“避孕药实名制”的规定,是为了贯彻国家六个部门联合下发的《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而事实上 ,所谓的“两非”,指“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非医学需要的人工终止妊娠。”上述方案的出台,主要是为了平衡男女性别比例,更好地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方案中虽然提及加强“妊娠药物”管理,但并未明确提出“避孕药物”的实名制,那么福州市何以出台一个曲解的规定呢?尽管这是一个极其荒诞的规定,但背后却有我们难以回避、不容忽视的行政逻辑。
购买紧急避孕药须实名,与此前的菜刀实名制有一定的相似性。管理者或许认为 ,“避孕”是亟待提防的高危行为,存在一定的社会风险,可能造成公共性伤害,所以才需用“实名登记”的方式加强监控,一旦出事方便追责。此外,购买紧急避孕药须实名,也与规定公务员不能看黄片、机关人员不能留胡须类似——权力的触角时不时伸向私生活的领域,越位扮演起道德警察的角色。
公权与私生活本来就有着明确的界限,各自都有其运行的逻辑与法则。只是,当实名制以公共管理的名义,风行到涉及私生活的范畴,所谓的公共管理,实则走入了权力监视的误区。在管理者的想象中,实名制能使种种社会越轨行为无所遁形,使失去匿名掩护的作恶者分毫立现,社会生活由此河清海晏、秩序井然。然而,这个社会管理的乌托邦,不仅因为监督成本巨大而难以执行,同时又容易因法治基础的缺失而落入价值迷失的境地。实名制引入避孕药购买,如何不被理解成国家权力的强力介入,如何能避免个人私生活成为权力监视下的猎物?
公共管理的边界,在权力骄横之下被不断延伸。购买小小的一粒紧急避孕药,也要登记姓名、身份证号 、联系方式、购买日期 、产品名称,公民的私生活俨然成了权力越界管理的一个数据库 ,如果出现类似网站用户数据大泄露的情况,谁来收场?姑且不论这个数据库是否安全,这种管理造就了一个监视社会的可能 ,不仅与崇尚个体自由的现代价值取向格格不入,在权力身影无处不在的局面下,这种管理也使私生活的领域被过度挤压。
法国思想家福柯在《规训和惩罚》一书中,借由监狱的历史,指出了现代社会的监视技术 。在福柯的眼里,全部的现代社会就是一个透明的全景监狱 ,每一个人都活在“权力的眼睛”的凝视之中。同样,古雅典一位政治家也曾说,在私人生活中,我们自由而且宽容;但在公共事务中我们严守法规。我们需要管理的同时,也需要明晰“私人生活“与“公共事务”的边界,而不应该是在权力监视的嗜好下,置个人隐私于不顾。
或许,事情并没有预想的那么严重,但实名制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显然不能在公共管理中包治百病。类似购买紧急避孕药的实名制,对于公权力来说,未必能“伤敌八百”,但“自损一千”是毫无悬念的。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孟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