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福建周宁钢材商 三千人青岛端起"钢饭碗"

2012-07-10 07:27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周宁模式/

个体:要么去拼去闯,要么终老县城

    “对于我们来说,不想终老在周宁这个资源匮乏的小县城,就要豁出去闯出个名堂来。”吴青告诉记者,摆脱贫困的渴求,成为周宁人创业的最大动力。1995年 ,16岁的他读完初二,便辍学到了上海,开始漫长的打工之路。“ 我刚到上海的时候,没有工作 ,每天就睡在公园的长凳子上。”吴青说,好在不久后 ,他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钢材店做搬运工,住简陋的工棚,吃粗糙的饭菜,月薪只有280元。

    “我们周宁人不怕吃苦,也不甘于现状,脑子也活,这是促使周宁人能闯出一片天的重要原因。”当年 ,吴青就是在工作之余,还帮助店里发货并尝试向客户推销商品,甚至学习如何去发掘客户。半年后,吴青的工资涨到了1200元,“在开上海那家公司之前,我的月薪已达两万元”。

群体:老乡帮老乡,信息资源共享

    在吴青的店里,有4名员工是周宁老乡。吴青告诉记者,周宁人有很强的归根意识 ,先致富的周宁人往往都愿意带一带老乡。“像我自己在创业的过程中,也经常得到上一辈周宁人的扶持和帮助,所以我也会这样传下去。”在闽龙钢材交易市场内,300多家周宁人开起来的店铺内,每家店铺都有至少四五名周宁老乡,“我们老乡之间,如果哪家资金或货源有困难 ,大家都会提供帮助”。而据不完全统计,活跃在整个青岛钢材市场内的周宁人不下3000人。吴青说,正是周宁人这种抱团取暖的方式,使得这个圈子凝聚成了团结力,比起浙商等一些单打独斗、势单力薄的情况,周宁人更容易占领市场。

    据青岛钢材贸易商会秘书长李景伟介绍,除了占据青岛一半的市场份额,周宁人在长三角地带钢贸圈占有份额高达70%。原因除了他们肯吃苦、敢拼、团结互助之外,还因为一辈辈的周宁人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钢铁市场运作模式,并且将模式“复制”到周宁人所到的各个城市中。由于钢贸行业属于大宗商品交易,需要的资金量很大,如果依靠散兵游勇式的经营,就很难做强做大。而周宁人喜欢依靠姻亲关系发展,一旦资金不够就可以找到老乡先垫付。“他们有买卖大家一起做,以及发达的社交沟通体系,使得周宁人在全国的钢材市场也占据了半壁江山。”李景伟说。

    一位在青岛从事多年钢材贸易的商家透露,周宁籍的钢贸商之间经常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这是能让他们发展迅速并壮大的主要原因。如果有人找到客户但没资金买货,就可先找老乡那里提货,等客户付钱后再让老乡去收钱。而他们也经常会利用彼此的资源进行互通,打造固定的人脉圈子,有时候还会同做分销。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福建周宁 钢材商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