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明年赴南海"捉鳖" 三年后将有新母船

2012-07-17 06:5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将前往热液硫化物区作业

    “深海已经成为科学界认识和研究地球科学、人类起源的突破口,无法获取深海第一手信息是制约我国科学家进入国际前沿研究的瓶颈。”刘峰表示,“蛟龙”号在完成南海任务后,可能在明年晚些时候,到热液硫化物区开展作业,也可能奔赴东太平洋开展多金属结核区的详查,并奔赴东太平洋硫化物矿区开展下潜活动,一年中总的作业时间可能将达到150天。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金建才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业务化应用阶段将主要用于深海科研和海底资源勘查,提高人类认识海底和利用海底资源的水平。“海底不仅拥有广阔的空间,还有丰富的矿产等资源。载人潜水器是勘探开发资源的基础,而且在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环境评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年后“蛟龙”将有新母船

    刘峰16日透露,目前,发改委已经批准立项,为“蛟龙”号建造一艘全新的工作母船,期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造出来。当“蛟龙”号结束3年的试验性应用阶段后,可以正式交付到新的工作母船上使用。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由潜水器本体和水面支持系统组成,其中潜水器和潜航员的安全以及海上作业效率的提高需要一定的船舶条件。”刘峰介绍,现有的“向阳红09”试验母船作为一条超龄服役的“34岁老船”,虽然经过了改造,但先天不足仍十分明显,与新设计专用船相比差距较大。其尾部干舷在满载情况下达到 4.3米,风浪稍大时很难安全布放和回收潜水器。

    此外,“向阳红09”船没有专业的潜水器库房,对潜水器维护带来很大困难,而潜水器整日在甲板暴晒让其部件寿命难以保证。船只噪音大,严重影响潜水器通信系统。没有装备动力定位系统,达不到潜水器工作母船的状态。

     海试母船要由海面转到海下

    据中船重工702所研究员、“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介绍,深海基地正在抓紧建设中,两年后完成一期工程建设,我国将成为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深海技术支撑基地的国家。届时,“向阳红09”试验母船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在深海基地“安家落户”。

    徐芑南表示,海试完成后 ,未来3至5年将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在总结“蛟龙”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团队还将开展常用工作深度专用深潜器关键技术攻关工作。

    而在更远的将来,“蛟龙”号母船将有望由海面转到海下,在海里和“蛟龙”号进行一次“交会对接”。“海面毕竟还要受到风浪影响,未来要在海里为‘ 蛟龙’号构建海底行宫——通过深海空间站实现物品储存供给和潜航员长期驻留。”中船重工原总工程师、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方书甲说。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蛟龙号 南海 新母船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