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邹城,处处可见因塌陷而改造成的水塘
经过14年的努力,邹城的塌陷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表面上的成功难掩背后的困境:即使塌陷土地能够得到及时治理,能够耕种的土地也仅仅是治理塌陷面积的一半多。过去14年,邹城市累计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地3万余亩,但恢复的耕地仅仅1.8万亩,其余大部分成了水塘 。
问题远不止此。由于耕地越来越少,塌陷面积越来越大 ,不少村庄面临搬迁。更为尴尬的是,目前采煤仍在继续,塌陷仍在继续,治理塌陷的资金缺口却难以弥合。如何处理好GDP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这个让无数地方政府都头疼的问题在邹城仍然没有找到答案。
塌陷土地难恢复耕种 如今看起来已然成为江南水乡模样的北宿镇西故下村在治理塌陷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失败的经历。第一次治理投入了百万元对塌陷地进行整修、将深坑开挖成鱼塘、浅坑填充复耕后,被市政府树为轰动一时的“样板工程”。但令当地政府感到沮丧的是,“样板工程”随即就被再次的塌陷积水所淹没。对该地的二次治理开始,投资由100万元骤升至 3000万元,历时五个月,共治理塌陷地3000余亩,恢复耕地1100亩,挖精养鱼塘 43个,建大棚100个。在一定时期内,村民生活基本稳定。
对于之前在治理后出现的二次塌陷情况,邹城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苗伟告诉记者,当时他还没有专门负责塌陷土地治理工作,所以并不了解当时的情况,不过近几年治理的塌陷土地并没有出现再次塌陷情况。
据苗伟介绍,治理塌陷区有个原则,那就是必须等当地的煤全部采完了之后才能综合治理,“这需要跟矿上进行沟通,由当地矿企提供一个稳沉证明,证明当地的煤矿已经完全采完了,然后我们才能去治理。不然的话很容易出现治理之后再次塌陷的情况。”
等采煤塌陷稳沉后再去进行治理是目前国内比较传统的治理模式,但这种治理的尴尬在于对塌陷的土地不能立即进行治理,必须等当地的煤矿完全采完后才能动手。这就势必造成塌陷土地的闲置浪费,而且大规模土地塌陷后再进行复垦,不仅给复垦治理工程带来很大困难,治理费用也较高。
另一个尴尬则是,即使塌陷土地能够得到及时治理,能够耕种的土地也达不到塌陷面积的一半。民建济宁调查显示,采煤塌陷后原来的土地下沉局部可达十米以上,许多地段常年积水,即使是当初规划中设计了40% 到 60% 的新增耕地率,实际施工中根据不同的塌陷程度和分布特点把所有治理办法都用上,最大限度地增加复垦面积,最终还是达不到塌陷面积的一半,还有一半甚至是一半以上的塌陷地处于永久不能耕种的境地。
根据邹城历年来的塌陷土地治理情况,过去14年,邹城累计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地3万余亩,但恢复的耕地仅仅 1.8万亩,其余大部分成了水塘。
甚至还有专家认为,塌陷区缓倾斜浅下沉部分会因潜水位相对提高,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已治理的塌陷区在一段时间后,仍有可能成为浅部无法进行农业种植、深部又无法养鱼的荒地沼泽。
最大问题是缺钱 邹城市国土资源局多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邹城治理塌陷的主要困难还是资金问题。“目前煤矿企业缴纳给邹城地方财政的费用是按照31000元每亩,其中包括给老百姓的补偿费用21000元,征地管理费900元,用于塌陷治理的复垦费只有9100元,但目前一亩塌陷土地的治理费用在1.5万到2万之间,缺口很大,单纯靠邹城县级资金来治理太难了。”邹城市国土资源局财务科孔科长告诉记者。
新塌陷土地治理面临资金缺口,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塌陷地治理筹集资金更加困难。苗伟曾和另一位从事国土资源政策调研工作的同事李庆强总结过邹城市采煤塌陷地治理存在的问题。苗伟认为,剩余未治理的采煤塌陷地,多为计划经济时期采煤形成的塌陷地、积水较深的塌陷地。
“邹城市采煤塌陷地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按照国家、省、济宁市土地复垦有关规定,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属新发生的采煤塌陷地,采煤企业应自行出资履行复垦义务,属计划经济时期的塌陷地和闭坑的塌陷地,以财政扶持资金为主,但现在的问题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采煤塌陷地治理资金筹集困难。”苗伟告诉记者,目前,邹城历史遗留采煤塌陷地面积多达4万亩。在国家 、省、济宁市财政扶持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无法拿出足够的资金治理,导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采煤塌陷地治理进展缓慢。”
为了争取资金,邹城一直积极努力申报国家级、省级土地治理项目,但除了2004年以前获得的两个国土资源部资金支持的项目外,邹城再没有过任何国家级的项目支持。“两个项目中,其中还有一个项目国土资源部投了1千多万,邹城地方财政又配套了2千多万。”孔科长告诉记者。
缺少资金支持,治理成本却越来越高,导致治理难度越来越大。“过去,对局部深水层塌陷区,采取底层充填煤矸石、上层覆土的治理模式,
根据邹城历年来的塌陷土地治理情况,过去14年,邹城累计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地3万余亩,但恢复的耕地仅仅1.8万亩,其余大部分成了水塘。
目前,邹城历史遗留采煤塌陷地面积多达4万亩。在国家、省、济宁市财政扶持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无法拿出足够的资金治理,导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采煤塌陷地治理进展缓慢。
“有时候塌陷也是能提前预防的,这就需要首先与煤矿企业搞好关系,预先掌握地下煤炭储藏的基本情况,在可能塌陷的地方提前把耕作层沃土剥离,由煤炭开采企业倾倒煤矸石等煤炭开采废弃物,然后覆土恢复土地耕种。”
能够大规模地实施造地工程。但现在,由于煤矸石用途广泛,身价倍增,多被挪作他用,我们现在相当于光买煤矸石就需要额外增加一笔大的开支。此外,由于该市剩余未治理塌陷区多为积水深度近8米的深层塌陷,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原来刚开始的局部深层塌陷,变为目前的集中连片大面积深层塌陷,深层塌陷区的所有土源早已沉入水底。”苗伟告诉记者,由于上述2个方面的原因,采煤塌陷地深水层造地缺乏了土源和煤矸石填充物,很难再大面积恢复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