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搬迁加剧矛盾
治理塌陷的费用尚没有着落,因为耕地减少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据北宿镇西故下村多位村民向本报记者证实,虽然在国土资源部的资金支持下,西故下村的塌陷治理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村庄依然即将整体搬迁到镇上。
上述消息得到了北宿镇政府的证实,而且要搬迁的不止西故下村一个村庄。根据北宿镇政府的回复,“东故、西故、罗厂三个村已纳入北宿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工作将按照市里的统一要求进行。”
不过对于具体的赔偿标准,是按南屯矿压煤搬迁还是按新农村建设搬迁,什么时候公布搬迁补偿标准等,北宿镇政府并没有做出回应。
这只是近几年来邹城市搬迁村庄中的一例。据了解,为了专门解决塌陷地村庄的问题,邹城市还专门申请设立“压煤村庄搬迁办公室”,“鉴于我市的压煤村庄搬迁办公室的工作,因土管局上划,对地方不好协调的实际情况和山东省、济宁市以及各县市区的此机构都设在发改委,特此申请设立《邹城市压煤村庄搬迁办公室》,此机构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局。”
让很多当地村民不解的是,这个正科级的事业单位其中的一项工作却是“代表市政府指导镇街做好村庄搬迁、房屋斑裂补偿工作,为煤矿企业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认真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
民建济宁2007年提交的《济宁市采煤塌陷地治理情况调查思考》建议中重点提到,采煤塌陷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将迫使大批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加剧了本来就十分尖锐的人地矛盾,失去了农业发展的支撑,济宁的经济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由此激发当地农民和采矿企业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农村稳定,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无奈的出路:
变矿产业为旅游业
更为严重的是,邹城市的采煤塌陷地还在继续扩大。根据邹城市国土资源局苗伟和李庆强的研究,目前塌陷地仍以每年2000到3000亩的速度增加,据此推算到2050年,该市采煤塌陷地面积将达19.5万亩,将有67个村庄搬迁,大面积田地积水成湖,20多万群众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邹城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徐士清告诉记者,目前采煤仍在继续,所以塌陷也在继续。
此前,一位山东国土资源的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即便有足够的资金来治理,土地塌陷也仍会持续下去,历史欠债太多,已积重难返,在现有生产条件和管理体制下,这会成为一个宿命。”
“有时候塌陷也是能提前预防的,这就需要首先得与煤矿企业搞好关系,预先掌握地下煤炭储藏的基本情况,在可能塌陷的地方提前把耕作层沃土剥离,由煤炭开采企业倾倒煤矸石等煤炭开采废弃物,然后覆土恢复土地耕种。”苗伟告诉记者,不过由于这种治理模式的复杂性,需要煤矿企业的配合,再加上成本等原因,并没有在邹城市推广。
徐士清告诉记者,上述办法对于浅层煤矿可能适用,但对于深层的煤矿肯定不适合。“深层的煤矿采完了之后八九米深,肯定会出现塌陷,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解决治理的资金矛盾。”徐士清告诉记者,9100元每亩的治理标准是十几年前了,这几年治理成本加大了,但因为没有政策支持,增加的资金没有转移到煤矿企业上,“治理塌陷土地的成本应该随时根据市场更新。”
邹城当地不少市民建议,既然采煤和塌陷都不能避免,但塌陷后治理好的水塘地等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变矿产业为旅游业。“像北宿镇,很多地方煤矿已经采完了,一些村庄也计划搬迁了,经过治理后,一些地方变成了池塘,风景都还不错 ,但这些地方道路太窄,基础设施配套没有搞起来,可以好好地规划一下,变成了休闲旅游景区。”一位在西故下村池塘钓鱼的市民告诉记者。
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检测总站站长张汝安曾建议邹城充分利用综合治理后的采煤塌陷地发展休闲渔业 。“邹城境内有别具一格的采煤塌陷水面,千泉、北宿、太平、郭里等镇街有渔民数千人从事养殖、捕捞,技术熟练并拥有各种渔业设施;另外,辖区内有兖矿集团、邹县电厂、里能集团等多家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职工、居民收入较高,逐步接近小康水平,赶上长假和双休日,旅游休闲活动逐渐兴起,交通极为方便,今后渔区休假旅游将是节假日的一个重要去处。”张汝安表示。
文/图 记者 李杨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