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8日,国资委要求78家非房地产主业的
央企对地产业务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任务后有序退出,只保留16家央企从事房地产业务,但一年后 ,获批从事房地产业务的央企又增加了5家。三年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
退房令的执行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而真正退出者也寥寥无几,相反“国”字头的房地产企业甚至逐渐稳固了其行业巨头的地位。
尴尬的“退房令” “当时中央企业参与土地竞拍,拿到了很多地王地块,正因如此,大家也提出质疑,如此高价格的拿地是否再一次推高了房价,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何在?“‘退房令’只能说是当时国资委在非正常的情况下出台的一个指令,不能算做是规定,从目前披露的公开信息来看,并没有制定配套的奖惩措施,所以现在面临的现实是,已经过了这么长时间,很多企业还是没有(完全)退出来。”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一位分析人士向记者指出。在上述分析人士看来,这道“退房令”更像是来自国资委对央企公众形象的一次救赎。
据公开报道称 ,除了21家被允许继续从事房地产业务的央企外,只有不到20家央企通过剥离或者转让方式,完成了从房地产市场的退出。
该分析人士向记者直言,当时的原则是,中央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定,如果副业对主业的推动力有限,则可以选择放弃,但如果对主业有积极的影响,或许将来可能成为主业,则还可以继续做下去。
“退房令”无强制性要求 央企“不退反进”背后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单从企业层面来讲,在手中有“余粮”的情况下,要说退出似乎很难。
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同样告诉记者,央企“退房难”的背后还需看到的一个现实是——接盘不易。若从整个制度设定来看,央企的“不退出”似乎并不难以理解。
“国资委并没有给出78户央企退出房地产业的时间表以及具体进展。核心问题是,退出与否,从政策层面来说并无强制性的要求。”一位大型央企的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同时,地方政府为吸引央企投资,给予大量优惠政策,那些主营业务不是房地产的央企,在向地方投资实体产业项目时,也往往提出了房地产开发的要求。
地产业务的利润诱惑
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告诉记者,主业非房地产的央企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业净利润高于房地产的企业,另一类则是主业利润微薄的企业。前者由于主业利润丰厚,选择购买土地仅仅是想为员工造福利房,能源类企业是其中的代表;后者由于主业利润微薄,更希望留在房地产领域获取较好的业绩。宋延庆说,房地产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10%~20%,与民企开发商相比,不少央企有着大量的自有土地,低廉的土地成本无疑将抬高房地产项目的毛利率,进而推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
除了可观的利润,现有的会计处理准则,也是导致央企迟迟不愿意退房的原因之一。据《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链接
鲁能集团跻身主营房产央企 鲁能集团的案例,也许说明即便收到了央企“退房令”,也可能实现逆转 。在2010年退房令下达时,鲁能没有被列入16家房地产主业央企范畴。不过,随后鲁能集团并没有完全退出房地产业务,反而大量抛售非房地产业务,最后“名正言顺”成为21家主营业务房地产的央企之一。在“退房令”之前,鲁能集团的主业仍是煤电和矿业,旗下的上市公司除了主营房地产的广宇发展,还有专注火电的金马集团。在2010年,国资委出台退房令后,鲁能开始了将其非房业务的转让之路。在剥离了非房业务之后,房地产开始成为鲁能的核心主业。尤其是在国资委于2011年又增补鲁能为21家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的企业之后,鲁能更是大力进军房地产行业。据《每日经济新闻》
[编辑: 曹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