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不分科或是换汤不换药 从2014年开始,山东夏季高考考试科目将采用“ 3+综合”模式,“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综合分为综合1和综合2。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考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招生院校要求自主选考。
配合这条改革措施,山东已经规定今年全省高中都不得再文理分科,一旦分科将被处以停止招生等处罚。记者采访获悉,目前高二学生,尽管没有了文科生和理科生身份,但取而代之的则是所谓文倾生、理倾生,平常要上带有明显文理倾向的课程,但文理科目都必须上,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只能采取走班制方式来上各有侧重的课程。
“以前是文理分科以后就分班,现在文理不分科就不能给学生们分班,可是高考所谓综合1和综合2,实际上就是文综和理综的一种变形,仍然是换汤不换药,所以高中只能采取行政班不分文理,教学班要分文理倾向的做法。”一名高中校长表示,明年综合1和综合2考试内容还没有最终确定 ,但如果还是走原来文综和理综的老路,那么文理不分科只会在执行上流于形式,反而可能增加学生们平时上课负担。
历程30多年高考,改革从未中断 青岛市教育局“教育专家咨询团”团长翟广顺研究员,向记者介绍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的改革历程,高考改革每迈一步,都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
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高考招生恢复统一考试制度的第一次高考举行,全国共有570万人报考,录取人数是27.297万人,高考的考录比为29:1。招生考试由各省单独命题,分文、理两大类,当年青岛市被录取1753人。
1978年高考于7月20日到22日举行,全国共有610万应届高中毕业生和知识青年参加考试,录取40.2万人。考试分文、理两科。外语考试成绩暂不计入总分,报考外语院校或专业的,必须进行口试。高考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当年青岛市被录取1503人。
1979年高考,时间固定为每年7月7日到9日,这个时间一直持续到2002年。之后高考年年都有一些改革举措,如1981年高考规定考生年龄不超过 25周岁,工作好、学习优秀的青年经所在单位证明可放宽到28周岁。
1982年一些省的少数高校试行了“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1984年开始实施保送生制度。1985年上海率先试行单独命题、单独考试的办法。广东首先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标准化考试。
到1994年,全国高校招生实行缴费上学,学生分担部分培养成本。1999年教育部提出“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3”指语文、数学、外语,“X”指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6个科目,由高等学校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广东当年开始试行“3+X”。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开始探索春季高考。
2001年考生年龄、婚否不限,12个省加入到“3+X ”高考试点。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实行网上录取,“3+X”改革在全国31个省全面铺开。2003年,实施了20多年的7月高考制度迎来变革,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9日,高考从此告别酷暑,同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
对于山东来说,2007年是山东省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年高考,山东省首次实行“3+X+1”,文科为语文、数学(文史)、外语、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
基本能力测试;理科为语文、数学(理工农医)、外语、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基本能力测试。
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基本能力测试6科由山东省自行命题,英语听力和小语种科目由教育部命题。当年,青岛市共有41638名考生升入大学,录取率为76.77%。这是青岛市高考录取人数首次突破4万人。接下来的改革更是紧锣密鼓,2011年高中招生时不得文理分科,并规定 2014年高考实行“3+综合”模式,英语取消听力测试,同时取消基本能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