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万名骑兵来犯黄嘉善一顿酒肉把他们吓跑

2013-08-08 16:03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明代绢本《黄嘉善行乐图》



  

即墨黄家胡同曾住过很多黄氏后人



  虽然是科举出身,但在治军作战方面黄嘉善却显示出极大的天赋。他曾只身闯入叛军兵营劝其归降,也曾布下迷阵逼退鞑靼(明代指东蒙古人,住在今内蒙古和蒙古国的东部)万骑,“三边大捷”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刻。萨尔浒大战时,黄嘉善虽然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但当他接到朝廷急召,还是火速进京,担当起保卫大明江山的职责。

  回乡守制编修家谱

  万历十二年(1584年)黄嘉善的父亲去世,按祖制他需要回乡守制二十七个月。回到即墨后,黄嘉善见到了年老的伯父黄作孚,在阔别多年后二人终于有机会再次谈古论今,也让他有机会陪伴伯父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两年。或许正是因为想记录下伯父的生平,以激励后人,黄嘉善开始有了修家谱的念头。在他的主持下,即墨黄氏的首部家谱《黄氏宗派图》诞生了。万历十五年(1587年)母亲的去世,延长了黄嘉善守制的时间,让他有足够的时间理清这个大家族的来龙去脉。

  据黄象铁介绍,黄嘉善在编写族谱时想得很周全,他有个英年早逝的弟弟,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孤儿,他便在修谱接近尾声时为后人定了几条规矩,其中之一就是家族中如果有孤儿,应该由其长兄来抚养,如果没有长兄或是长兄没有抚养能力的话,应该由伯叔或堂兄来抚养,他们也没有的全族来养。这种抚养可不是光管个饭,而是要像养自己的儿子一样供其念书,育其成才。为此,黄嘉善特意拿出一部分钱来,作为家族“希望工程”的教育专项投资。黄家的后人不敢忘记这条族规,如有孤儿一直由叔伯兄长来养,所以到后来出现过这种现象:大哥把小弟养育成人后死了,小弟又养育着大哥的儿子,却对大哥的儿子比自己的儿子还好,如此往复,亲情永驻。

  在家守制的几年中,除了修家谱,黄嘉善还在崂山修了一座书院,供黄氏子弟读书求学。据说这一时期明代著名的高僧憨山大师就在崂山修行,黄嘉善时常前去拜访,两人一同出游,吟诗作对。传说,一日黄嘉善与憨山一同岀游,二人漫步在河旁,河边有一条狗,正在啃水中漂着的一块骨头,黄嘉善一脸诡秘地对憨山说:“我给大师出个对联。”憨山应允,黄嘉善顺手一指说:“请看。”便不再说话,憨山一愣,马上就明白了。他轻轻地夺过黄嘉善手中写着诗文的折扇抛入水中,道:“这就是下联。”黄嘉善也是一愣,马上也明白了,两个人互相指点着对方,仰天大笑。原来黄嘉善出的上联是哑谜:狗啃河上(和尚)骨。而憨山大师也不示弱,对的下联是:水漂嘉善诗(尸)。

  只身平定大同兵变

  接近六年的守制期满后,黄嘉善告别家乡闲云野鹤的生活,再次奔赴仕途,调任山西平阳府丞。此后,又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升任大同知府。

  大同是明朝北部九边重镇之一,常受鞑靼侵扰,黄嘉善到大同上任时,正赶上朝廷下令淘汰老弱病残的士兵,再加上地方尚有拖欠的粮饷没有发放,于是引起了众多官兵的不满,导致兵变。一时之间满城陷入恐慌,都不敢出门,商户不敢经商,黄嘉善在了解了事情原委后,当即决定只身前往兵营,跟士兵谈判。

  即墨市博物馆原馆长江志礼在《明代兵部尚书黄嘉善》一文中提到:“黄嘉善只身单骑直奔营中,喻以利害,以大义说散噪兵,第二天,斩其首恶,迅速果断地平息了这一事件,从此全郡帖然。”这种只身前往的举动看似冒险,其实是黄嘉善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士兵们兵变无非是想要得到满意的补偿,拿到拖欠的粮饷,又不是为了杀人,只要处理得当自然会平息。再说如果带上百十号人一同前往,更容易引发对方的抵触情绪。于是他一人一马进入兵营,怒目圆睁扫视四周,向一个首领发问:“尔等为何喧哗?”“喧哗”二字给这次事件定了性,让很多士兵心头悬着的大石落了地。面对士兵们的哭穷,黄嘉善以朝廷因多年征战财政匮乏为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承诺先把拖欠的粮饷补上一半,士兵们一听也只能先这样了,于是各自归营了。

  从兵营回来后,黄嘉善又忙着安排大小官员四处筹钱,隔日便给士兵们兑现了承诺。最后,为了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又抓出了几个最先出来领兵闹事的,杀鸡儆猴。至此,这场兵变就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被黄嘉善摆平了。

  一顿饭赶走鞑靼骑兵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黄嘉善升任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左兵备,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戍边生涯。据《即墨史乘》记载,黄嘉善升职后,开始整顿军纪,严加训练,大大提高了边防军的战斗力。

  有一次,鞑靼首领著力兔率领万名骑兵,潜伏在黄嘉善的兵营不远处,准备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偷袭。此事被手下士兵侦察出来后,黄嘉善却采取了一个普通武将想不到的办法。他一面命令将士们全力备战,一面又派人准备了酒肉让副将给鞑靼骑兵送去。正当著力兔苦心思索着偷袭路线时,却见黄嘉善的副将大摇大摆地送上门来。“黄将军知道你们要来抢粮,已经派重兵等待多时了,但是想想你们还没有吃饭,就要做刀下之鬼,确实可怜。所以,派我来送些酒菜,也好让你们吃饱了安心上路。”副将的这一番话说得著力兔着实摸不着头脑,认定黄嘉善一定是做好了万全准备,才会做出如此自信的举动,况且自己的行踪已经暴露了,于是吃饱喝足后就带着大军撤退了,从此再也不敢进犯。

  黄嘉善的这场烟雾弹放得着实漂亮,战场经验不足全靠心理战术来弥补。黄嘉善心里清楚鞑靼骑兵能征善战是出了名的,就算自己的部队做好了准备,硬碰硬的结果也是未知数,所以才做了这第二手准备。没想到著力兔果真中招了,不仅免去了一场恶战,还让敌方对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军事首领产生敬畏之感,黄嘉善在任期间,再也没敢侵扰过。据史料记载,后来黄嘉善升任陕西布政使司参政,山西巡抚怕他离去鞑靼再犯,上疏请求保留他的职位,因此黄嘉善仍任大同云中兵备。

  “三边大捷”获封“四世一品”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黄嘉善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宁夏巡抚。此前,宁夏长期欠发粮饷,引发部队叛乱,叛军不仅杀死了前宁夏巡抚,还抢走了印信,勾结鞑靼,大肆抢掠。叛乱平息后,巡抚一职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此时朝中有人向万历皇帝推荐了两个人,黄嘉善本是第二候选人,但考虑到他此前的战绩,万历皇帝马上做出了决定,任命黄嘉善为宁夏巡抚。黄嘉善没有让皇上失望,他赴任之后,先是向朝廷申请减免了宁夏的田赋,使百姓安居乐业,后又整顿军纪,多次击退了鞑靼的侵扰,并修建宁夏的前沿阵地临河堡。秦中都督税太监梁永想依仗权力搅乱军务,还要让皇上封他为镇守,黄嘉善得知后拍案而起,写了一本措辞严厉的奏章,历数梁永的罪行,这才使皇上收回成命,保住了宁夏一方水土的安宁。

  从万历三十二年至四十二年(1604年至1614年),这十年间黄嘉善战功不断一路加官进爵,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到兵部右侍郎,后又任三边总督,辖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四巡抚及延绥、甘肃、宁夏三边镇。黄嘉善离任宁夏时,民众掩泪相送,他任职宁夏的十年,功著边陲,宁夏的百姓立祠纪念他,并悬挂匾额上书“十年遗爱”。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鞑靼军队潜入城下,黄嘉善亲自登上城墙指挥战斗,一番厮杀之后,斩敌数千,黄嘉善大胜而归,史称“三边大捷”。此战之后,黄嘉善升兵部尚书、太子少保,黄氏一族也获得了“四世一品”的封号。

  万历四十二年,黄嘉善升任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协理京营戍政,但此时已经65岁的黄嘉善因多年边陲征战,早已病痛缠身,隔年便请辞回乡。回到即墨后,他整修了族墓,并定下八字家训:“忠厚传家,诗书继世。”   被《明史》排除在外的名臣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攻陷抚顺,国难当头,已近七十的黄嘉善被急召进京赴任兵部尚书,与众臣共议兵事。以多年在边疆对抗游牧民族的经验,黄嘉善提出努尔哈赤的6万兵马不容小觑,与其劳民伤财全国抽调兵力围击他们,倒不如“厚集兵力,令诸将项臂联络,依次进逼虐敌,蹙而困之。”但满朝急于求胜的官员群起而攻之,认为他“椎钝避事”。没有一个合理的克敌策略,明军果然在萨尔浒大战中大败而归。

  据史料记载,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和光宗相继殡天,黄嘉善两受顾命于枢府,成为朝廷重臣。九月熹宗即位,主少国疑,内忧外患,危机交加,黄嘉善兵权一身,积日劳累,终不能支,再三乞归,乃始赐归。回到即墨后的黄嘉善,便在家卧床伏枕不出。后朝廷加封他为太子太傅,后又加太子太师。天启四年(1624年),黄嘉善病逝,熹宗皇帝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并特进其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太保。

  黄嘉善的一生可谓战功赫赫,政绩卓越,但如今我们翻阅《明史》却找不到他的生平记录,不是黄嘉善做得不够好,而是与康熙年间发生的“黄培文字狱案”有关。黄培是黄嘉善的嫡孙,康熙年间编写《明史》时,即墨黄家刚从满门抄斩的文字狱中挣脱出来,当朝的统治者怎能容得下一个“悖逆者”的祖父载入史册呢?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感谢黄象铁先生对本文的帮助。)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