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崂山众多的道教庙宇当中,
太清宫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崂山道教祖庭,是崂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观,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迄今已有2150多年的历史。几乎每朝每代都对太清宫进行过修葺,至今还一直保留着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这在国内的各宗教建筑中也是极少有的。
全真道教第二丛林
崂山当地有一句古语:“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崂山素有“神窟仙宅”之说,也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处机(又称邱处机)、张三丰等都曾在此修道。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八篇是以崂山为背景的,如《劳山道士》、《香玉》等,这些给崂山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太清宫位于崂山老君峰下、崂山海湾之畔,是原有道观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至今香火颇盛,名胜繁多。
前文我们已经讲述了张廉夫创建太清宫的经过,在他之后也先后有多位名道为太清宫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扩建庙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时期,道士刘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丘处机、张三丰等人在太清宫传道后,这里成为全真道教第二丛林。
几经修葺,如今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共有殿宇房屋155间。主体建筑由三座大殿、四座陪殿、长老院及客房组成。太清宫东有八仙墩、晒钱石、钓鱼台等礁矾奇观。三大殿为三清殿(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皇殿(供奉神农大帝、伏義 大帝、轩轅大帝)、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四陪殿为东华殿(供奉东华帝君)、西王母殿(供奉西王母)、救苦殿(供奉孚佑帝君,即吕洞宾)及关岳祠(供奉关羽、岳飞)。
三官殿紫气东来
太清宫内的三官殿是崂山最早的道教庙殿,为布局工整的三进殿院,大门朝东。在我国北方,绝大多数庙堂的大门都是朝南开的,因为坐北朝南象征着权威。但三官殿则不同,这里面自然有道家独有的道理。据孙守信介绍,《道藏》中记载,道家的始祖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远远看到一团紫气从东方滚滚而来,他就在路边迎候,果然迎到老子,于是留请而拜之。老子与他交谈,感觉很有缘,于是就送给尹喜两卷经书,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从此,“紫气东来”就成为了民间迎神求吉的专用词汇。崂山是道家仙境,不必讲究权势,在这里把门向东开是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即来到这里的都是神仙高人,而且会带来吉祥的意思。
据《太清宫志》记载:“劳山太清宫,系于西汉建元元年辛丑,张公讳廉夫所创始也。……来劳山之阳,临海之滨,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名为三官庙(又名三官庵、三官殿)。”这就是三官殿最初的模样。三官殿内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三位部落首领尧、舜、禹。相传尧时敬天爱民,上应天象,以风调雨顺而被后人尊为天官;舜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故被尊为地官;大禹继承父志,因势利导,治理了空前的水灾,所以被尊为水官。
在三官殿的正殿两侧,分别供有“雷神”和“真武”二神。道教中的雷神和雷公不同,雷神的职责是惩罚恶人,是正义之神。真武就是玄武,是四方神之一。传说天尊出巡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天尊被簇拥其中,以壮天威。而选择单独在这里供奉玄武,则是因为在四方神中玄武管辖的是北方,而这里地处北方。从宋代开始,皇帝在尊神的同时,又避讳先君或自身的名字,就把玄武的“玄”字改为“真”,也就是现在的真武大帝。有人误把真武神当成了主管兵事之神,其实真武属水,水德柔顺,滋润万物,与雷神相对,一位象征着至刚,一位象征着至柔,正应了道家哲学中“阴阳相生,刚柔并济”的辩证思想。
太清宫的古树传说
与太清宫同样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不仅仅是古代的殿宇,还有大量的古树名木。2100多年前张廉夫亲手所植的圆柏、蒲松龄笔下的“绛雪”,以及逢仙桥旁的“龙头榆”,如今都已成为人们来到太清宫必看的景观。
三官殿前有一棵名为“汉柏凌霄”的奇树,树高22米,胸围3.84米,树冠东西向13米、南北向14.5米,圆柏、凌霄和刺楸一株三树,并非嫁接,完全是自然生成。传说这棵圆柏是张廉夫建三官庵时亲手所植,历经2100多年的风霜,现在是青岛最老的古树。据《青岛古树名木志》记载,最初的“一株三树”是圆柏上攀附着一株凌霄和一株盐肤木,后盐肤木死亡,树丫间又生一刺楸,于是将“三树一体”的自然奇观一直维持了下来。“汉柏凌霄”也不是一直平平安安,柏树的树干之间至今还能清晰看到被火烧过的痕迹。据一位导游介绍说,此树经过两次劫难,第一次是天灾,曾遭雷劈,年代久远;而第二次则是出于人为,树上有了马蜂窝,有人要点火烧蜂窝所以点着了树干。最终大树遭遇劫难后都于三年后发出新芽,大难不死,对于第二次着火的讲解,导游们却各有说法—— 有人说是古代当地的父母官发现树上的马蜂蜇人,所以派人烧掉,也有的说是文革期间红卫兵烧的马蜂窝。记者求证青岛史志办的工作人员,了解到那次火烧是在1973年秋天,好事者用火点燃树上的马蜂窝,引燃古柏。后经抢救,1976年重生新叶。三年后邓小平游览崂山时,仰观汉柏树冠遮天蔽日,拍拍树干说:“这个地方很好,单凭这么几棵大的古树,就可招引很多人,有条件安排开放,发展旅游业,崂山要把牌子打出去,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1982年,崂山风景区成为国家首批审定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距离“汉柏凌霄”不远处的耐冬“绛雪”虽然只有600多年历史,却比2100多年的汉柏更有名气,这要归功于蒲松龄的那篇《香玉》。传说,这棵耐冬是明朝崂山道士张三丰从长门岩岛上移植过来的。国内植物学家对这棵耐冬评价极高,认为它是国内山茶树中最大的之一,属于国家级的古树名木,作为青岛的骄傲当之无愧。
“摸摸老龙头,一世永无愁;摸摸老龙尾,做事有头有尾;摸摸老龙背,长命到百岁。”走到太清宫的“逢仙桥”旁,导游总是会以这样的开场白来介绍眼前的这棵1100多岁的老榆树,因其树形特别,犹似龙头,被人们称为“龙头榆”。此树高18.8米,树围4.1米,据记载是五代时崂山著名道士李哲玄亲手所植。
两个“万岁”救了两道圣旨
2000多年的历史,数位道教高人的修葺,太清宫内的名石碑刻自然不在少数,而现今保存完好的刻石中最有来头的要数嵌在三皇殿两侧墙上的石碑。碑上刻着元太祖成吉思汗敕封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令他掌管天下道教教事的圣旨全文。据悉,此碑刻于元代,是随山派创始人刘处玄受到元世祖召见回崂山后传抄,刘处玄飞升后徒弟们抄刻成碑。此碑在崂山许多碑刻中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能够完整保存至今,其中还有一段小故事呢。
原青岛博物馆研究员王集钦在《崂山刻石纪实》一文中介绍说,20世纪30年代,青岛市长沈鸿烈修《胶澳志》时,托曾任山东省政府教育厅长的袁荣叟和赵先生进山普查了一年,记载太清宫共有碑碣19通,1979年只剩两通(即元太祖敕谕护教文碣、元太祖赐邱长春金虎符文碣,是成吉思汗给丘处机和地方官员的圣旨。这两块碑刻的文字大意是,让丘处机总领天下道教,皇帝所有的城池,丘处机都可以居住,官府都要给他以保护和方便,他所主持的道观都不派差、不纳税,其中很重要的一句话是金虎符文中的“真人到处如朕亲临”。由此可见,当时丘处机极受成吉思汗的尊敬。)镶嵌在三皇殿门外两侧,都是用凿刀刻在60厘米扁方的黑色大理石板上,天乐道人李道谦书,刻工精细。癸未年为公元1223年,距今近800年。这两通碑刻是研究元代宗教政策的珍贵史料。文革中“破四旧”,山中所有庙宇的碑均被砸,只有这两通碑记保存下来,有心人在上边用红油漆写了“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两条口号,无人敢砸,幸免于难。
崂山十二景之“太清水月”
太清宫前面的海湾,称为太清湾。每当夜色降临,海上碧波荡漾,宫中传来悦耳的钟磬之声,引人无限神思。如正好赶上月圆,见那一轮玉盘从海上慢慢升起,在明月离开海面的一刹那,眼前美景会让人如临梦境,这就是被称为崂山十二景之一的“太清水月”。翻阅史籍,在清乾隆年间以前,少见关于“太清水月”的描述,民间传说也是凤毛麟角,远没有太清宫受先人青睐。“太清水月”首次在古籍和传说中亮相,却是和清朝宰相刘墉有关。
因耿直无私,刘墉遭到奸臣排挤,被乾隆削职为民。相传刘墉丢官后,来到崂山青山村小住,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所吸引,并与青山村的道长结为挚友。在被道长留宿太清宫饮酒赏月时,刘墉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太清水月”四字,从此,赏月胜景以“太清水月”为名,逐渐为世人熟知。
如今,在太清湾入口的悬崖上刻有“太清水月”四字,字高70多厘米,为书家所推崇。凡到太清宫游览,导游均会娓娓道来这段历史,如数家珍。但记者详查相关资料发现,“太清水月”四个字,实为青岛著名书法家杜颂琴于1982年所写。2004年,央视《国家地理》栏目推荐全国十大赏月胜地,“太清水月”排名第四,声名从此远播海内外。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感谢孙守信先生对本文的帮助)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