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注入交通发展新观念

2013-12-11 05:50   来源: 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郓城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站在新起点,借助新契机,加大行业监管力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抓好安全、质量、廉政、文明行业创建,打造"和谐交通",实现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建设新突破。

  □ 马勇交通干部队伍建设

实现新提升

  郓城县交通运输局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深入开展"两保两树"活动,全面加强交通干部队伍建设,以规范化建设为目标,以作风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纪律整治为切入点,不断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

  根据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四化"管理的要求,修订了郓城县交通运输局《规范化建设制度汇编》,内容包括机关工作、文明执法等十项工作制度共计132条,明确了全局17个岗位的工作职责,量化了各科室考核及评先奖优标准。

  为提高交通干部队伍素质,每年年初分别邀请省交通干校教授、县检察院领导对全局100余名中层干部进行培训。对交通发展新形势等课题进行了解读,通过学习,全局干部职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增强了交通队伍的廉政意识,预防职务犯罪,为做好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进一步简化了审批程序和事项,推行政务公开,通过县电视台公开了局长办公电话和手机号码,开通了24小时服务热线,全天候、全方位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打造"阳光交通"。

寻找农村物流新办法

  2013年11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山东临沂视察时表示,物流建设要不断探索,多元发展,向现代物流迈进。而农村物流正是物流多元化发展的一种模式。然而,不可否认,农村物流的发展始终存在瓶颈,如何给农村物流的发展提供强有力地依靠,破除先天不足?郓城县摸索出一把"金钥匙"。

  "郓城县经济发展活跃,区内拥有主导产业如:板材加工、酒类包装、棉纺纱、搪瓷制品等以及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吨的煤矿,运输市场需求旺盛,物流发展空间巨大,可以说是商机无限。特别是农村物流空白点很多,农村运输业经营主体‘多、小、散、弱’,专业化、集约化、协作化程度低,车主业户物流观念不强,经营方式依然是传统的单一型运输服务,运输业为农村经济的服务还很不到位,农村物流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经漫长的考察与研究,郓城县制定了促进农村物流发展的基本规划,几处乡镇物流点也陆续平稳开展起来。目前该县交通物流分拨中心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毕,建设仓储库14个,仓储面积15000平方米,已全部投入使用,二期18000平方米待建面积正在筹备中;依托"四位一体"全县21个乡镇交管所,建立了21处乡镇物流配货站;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已达到了179个。各类道路运输企业179家,运输车辆车7500余辆,吨位17万吨,年货运量2977万吨。县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与省交通物流平台实现对接,使乡镇物流成为农村物流交易的集散站。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取得新进展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郓城县交通落后状况的真实写照。百姓翘首以盼,等待着走上便捷的道路。为摆脱落后的交通状况,郓城县交通运输局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省交通运输厅的领导多次到郓城调研交通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在百忙之中,多次来郓城视察交通工作,对交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市交通运输局在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县交通工作;县人大、县政协领导亲临交通一线视察,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为郓城县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饱受交通不畅之苦的郓城人在思想上形成了共识。2003年以来,郓城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村公路改造的重大历史机遇。累计投资4.2亿元,改造农村公路180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74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全县所有的行政村全部通上柏油路,受益群众100多万人。

  自2005年来,郓城县加快了骨干道路的改造步伐,郓杨路,沿黄公路、郓赵路、郓苏路、李黄公路、苏黄路、327工业走廊煤化工连接线……郓城县境内桥梁大部分建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设计标准低,且年久失修、失养,大多数成了窄危桥。几年来,郓城县交通运输局累计改造地方公路大中型窄危桥80余座,消除了安全隐患,破解了村通瓶颈,方便了沿线群众生产生活,促进了农村经济迅猛发展。 

  "千村公路扶贫"是交通运输部门认真落实省、市扶贫开发工作总体要求、加大行业扶贫力度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郓城县积极行动起来,启动了"千村公路扶贫工程",新建农村公路150余公里。今年,菏泽全市"千村公路扶贫工程"现场会选在郓城召开,并对郓城取得的经验进行推广。

  目前,郓城县已经形成以国省道为主骨架,高速公路穿插其中,县乡道纵横交错,乡村公路迂回延伸的公路网络,彻底实现了人们走上柏油路的强烈愿望。

  在道路建设施工中,该局实行了分片包干和终身负责制,一包到底,出现问题,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为该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局长李广才经常告诫监理人员: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们修的每一米路都要做到铺下去是条路,竖起来是座杯,是共产党人用心血和智慧立在老百姓心中不倒的丰碑。市交通运输局多次召开会议对郓城经验进行推广,大众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郓城的做法进行了报道。辛勤的劳动换来了群众的理解和信任,仅村村通公路一项,郓城县交通运输局就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80余面,牌匾20余块。

  随着村村通公路的完成,郓城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一年时间里,新建公路两侧一座座工厂拨地而起,民房建设也逐步掀起高潮,一座挨着一座的钢筋混凝土小楼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成为郓城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公路三分建、七分养。针对郓城公路线长、面广的实际情况,郓城交通人牢固树立建养并重的思想,着力在"谁去管,怎么管,管不好怎么办"上做大文章,做好文章。结合全县实际,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意见》和《郓城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考核办法》,成立了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领导小组,常务副县长任组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分管副县长、政协副主席任副组长,交通运输、财政、公路、国土资源等县直有关部门及各乡镇长为成员,成立了专门管理养护机构——郓城县农村公路养护中心;实施县长与各乡镇一把手签订《农村公路养护责任状》制度,按照每2-3公里配备一名养护管理人员的原则,全县共配备护路员873名,解决了有人管的问题。明确了养护资金筹集来源及用途,县政府把县乡村公路养护资金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列为专项资金;按照谁修路、谁受益,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妥善解决护路员的报酬问题,同时把护路、护林、护沟、护渠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了管理考核,明确了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奖惩办法和考核纪律,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的长效养护机制,做到有路必管,管必有效,有路必养,养必到位,从根本上保障了全县农村公路养护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城乡客运发展带来新气象

  一直以来,城乡客运始终是当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烫手山芋"。"村庄分布散,客运班线规划难是发展城乡客运一体化的两大难题,再加上配套资金投入以及个体私营车辆的整合,这些都是制约城乡客运发展棘手的问题"。但是,交通运输主管单位服务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群众出行,全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更是主管部门的职能所在。"以前老百姓出门那叫一个难,先骑车,再步行,最后才能到通车的公路上坐车进城,运气好点等一会车就来,运气不好,在路边打个盹也不耽误。"说起以前的经历,家住偏远村子的王大爷仍心有余悸。

  经过几年努力,郓城县逐步延长部分城区公交线路,缩短群众出行时间,实现了农民进城一票直达。全县基本上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政府驻地为结点、辐射村庄的城乡客运网络,满足偏远村庄百姓走得好、走得快的基本需要。

  郓城县还投资1700万元,对全县运行5年以上的150辆城乡客车全部进行了更新;同时郓城县交通运输局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挤出200余万元在每个村的村头设置了停车站牌,在每个乡镇设置了候车点,方便群众候车。目前,郓城全县52条城乡线路上167部客运班车延伸到了乡村的角角落落,客运覆盖率达到100%,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一改过去出行面貌,实现了普通百姓家门口坐车的梦想。同时,也实现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半小时"生活经济圈",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开创内河航运新纪元

  郓城新河航道建设已被省政府列入"十二五"建设规划,该航道西起郓城县境内的杨庄集唐店闸,向东流经梁山、嘉祥,注入运河,总长度29公里,在郓城境内15公里,工程总投资约12亿元,按三级航道标准设计,是市交通重点工程。现已完成航道的地质钻探、地形测量、水资源评价、防洪评价、环境评价、土地预审和工程可研报告及专家初审、评审工作,正积极申请向省发改委报批立项。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