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就应该回归公益

2014-08-13 10:20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刘建国

  又到毕业季。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如果不是到机关当公务员或者在国企就职,找到工作后还需要操心一件事——给自己薄薄几页纸的档案安个“家”。安“家”需要花钱,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面向庞大群体收取的这笔档案费,着实是个“天文”数字,据专家估算,全国每年人事档案收费至少达数十亿元。

  保管费用竟然达到数十亿元,这确实是一个天文数字。更让人不解的是,档案管理费在各地俨然成为了“机密”,收取标准和去向都成为了“隐私”。其实,在我看来,档案管理,并不存在收费是高是低的争论,而是根本就不该收费。因为,现实中,档案管理服务具有公益属性,并不会出现“货比三家”的竞争局面。这也就意味着,档案管理不是市场服务项目,而是被贴上了公益服务的标签。作为公益性服务项目,不管是场地租赁费、保管费,还是安保费等等,都应该由财政埋单,而不是由公众弥补财政缺口。

  目前而言,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采取的是“服务为主,适当收费”原则,也就是说,档案管理虽然被定性为公益性服务,但是也需要收费,坚持成本补偿为原则。可以说,这种做法,背离了公共服务的属性,与档案管理的目的和初衷不相符。因为,档案管理,表面上看似是管理部门的“经营”,其本质却是一种行政强制行为,管理档案并非公民个人意愿,而是国家基于社会管理的刚需。从这个角度而言,档案保管的受益者并非公民,公民没有必要为此埋单。

  进一步来看,与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以及国企员工相比,流动人员却要在档案管理方面背负额外的负担,这无疑是一种不平等。小小的档案,却让“体制内外”的鸿沟愈加明显,作为流动人员,又会做何感想?本应是公共部门的责任,却人为性地被一分为二,不同的群体在不同的标签下享受不同的权利,公共服务也丧失了最起码的原则和底线。摒弃了公共服务的本质和内涵,“向钱看”的理念难以消除,本应是行政权力的自我垄断,却被披上了市场化的外衣,令人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说到底,信息时代的带来,电子模式的探索和应用必然是大势所趋,是未来档案管理的出路,公众自然抱有期盼。但是,在电子档案还没有成为现实之前,档案管理则应该回归公益属性,不应该再让公民个人埋单。如此之下,必然会打破人才流动的藩篱,为社会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实乃推动社会进步的有益尝试。(作者系法官)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