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卧底"家庭农场 体验现代农民的艰辛喜悦

2014-09-01 10:35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全副武装的工人在玉米地里浇地



  



  工作中的王玉芹说话语速较快,行动迅速 ,像一台上了发条的闹钟一样,每天都按时“上班”,经常天一亮就起床 ,夜幕降临了还没有休息。3000亩地等着她耕种,与300多户村民的土地流转合同摆了一桌子还没摆完。她忙碌起来雷厉风行就是一个十足的“女汉子”,但是闲暇之余她也有身为女性 、身为母亲的另一面。她喜欢唱歌、喜欢交朋友,她的一双儿女在她的教育下很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她曾把儿子“发配”到养猪场扫了三年猪圈,让儿子知道钱来的不容易。

  8月25日至8月28日,城市信报记者走进平度市兰底镇桑园村村支部书记王玉芹的家庭农场,跟这位女农场主一起生活了四天,将一个现代农场主真实的一面呈献给读者。

  A 3000亩地的由来

  3000亩地的流转合同,摆了一桌子还没摆完


  “别人种20亩,她种了3000亩,这么多地到底是怎么来的?”或许大家最好奇的还是这个问题。虽然肯定是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但是这么多都是怎么流转来的?城市信报记者还是忍不住再次将这个问题抛给了王玉芹。

  “你看看这些东西可能就明白了!”王玉芹一边说一边拿出一个蓝色的文件盒子交给城市信报记者,打开沉甸甸的盒子,里面是厚厚的一摞文件。城市信报记者随手拿出一张看到,上面写着“土地流转协议”,甲方是作为“转出户”的村民,乙方就是作为“转入户”的王玉芹。签订时间是2010年10月30日,流转期限为5年。除了双方签字外,还有两个红色的手印,证明这页纸上的内容合法有效。

  这些合同有些纸张颜色不太一样,上面签合同的日期也不大相同,有2010年签的也有2011年签的,但都是三到五年的期限。“每年种的地都不是一样多的。每年都有一部分合同到期。2008年我就租了700亩,2008年到2013年每年都有增加,但今年还减少了一部分,没有再续签。”王玉芹告诉城市信报记者,这些年种地的人越来越少,有些在家里种地的村民人手多的就私底下租别人不愿意种的土地,一年一亩地租金就300元左右。2008年中央出了一个文件,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王玉芹以一年一亩地700元租金的价格从几十个农户手中租到了700亩土地。最高的时候,王玉芹每亩地能给别人1000元左右的租金。

  700亩、1500亩、2060亩、3500亩……王玉芹用每年种地挣来的钱不断投资,扩大种植规模,她手里的土地也越来越多。一盒子的土地流转合同没有完全摊开就摆了整整一桌子。

  曾请领导作见证,挨家挨户做工作

  在具体的操作中,王玉芹会和农户一家一家签合同,同时会在镇上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备案。为了让村民放心将土地租给自己,她还请政府领导作见证,挨家挨户找别人谈。

  “种地的人对土地都是有感情的,尤其是一些老人种了一辈子的土地,你让他们突然把地交给你,虽然是暂时租用,他们也会觉得心里空荡荡的,舍不得。”面对这些人,王玉芹把每亩地的土地流转金提高,让村民从心里觉得把地交给自己很划算,没有吃亏。此外,她每次签合同的时候都是提前预付款,让村民们心里有个保障。

  “我直接带着钱去他们家,不管我今年收成如何,他们应该得的钱一分我都不少他们的,让他们‘旱涝保收’。”王玉芹的做法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信任,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土地租给她种了。除了自己村的地,她还把地种到了相邻的几个村镇。2013年在政策的指引下,她在当地工商局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王玉芹家庭农场),“她的土地”也有了更加名正言顺的归属。

  作为村支书,在王玉芹心里,自己是村里的种粮大户,自己在这片土地上挣的钱最多,就有责任让大家都跟着自己有饭吃。“其实我每天压力都很大,我不但自己要吃饭,我身后还有那么多张嘴等着吃饭。我每年许诺给村里修几条路都得说话算数。所以我得好好种这些地才对得起大家。”城市信报记者了解到,王玉芹每年逢年过节都会去看望村里的老党员和一些孤寡老人、困难户,给他们送些东西或送些钱,让大家都能过个好节日。此外,她还自己出钱资助了几个困难学生上学。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家庭农场 体验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