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办"那"办"都不如依法行政好办

2014-10-23 09:1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李红梅

  命名五花八门——领导小组、协调小组、联席会议、委员会 、指挥部、办公室;时间自主掌控——常设型、阶段型、临时型;涵盖行业广泛——足疗保健、铲除豚草、西瓜办、馒头办、生猪办……地方层面到底有多少个领导小组和议事协调机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全国一次性减少13万余个。(10月22日新华社)

  说起领导小组和议事协调机构,公众并不陌生,涉及的领域也相当广泛。事实上 ,面对重要棘手的临时性任务或突发事件,工作难以分解到单一机构,需要更高级别的领导“挂帅协调”、联合攻关时,设立领导小组和议事协调机构,以减少层级、快速传递政策执行指令、广泛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源,这本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做法。例如,地方各级党政机关顺应当前需求设立的深改领导小组、反恐工作领导小组等,在现实中就发挥着积极作用。

  然而,近年来,名目繁多的小组和办公室层出不穷 ,涉及的行业五花八门,存在设置随意、监督空白及撤销不彻底等问题,成为公共行政管理的头疼事。没有领导挂帅,就是对事情不重视;协调部门不多,就难以解决问题……这短期看是重视,长期看会导致“懒政”,结果是“不发文不研究,不开会不落实”。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领导小组”异化为公共权力的又一次“推诿”。虽然不少小组成员是兼职或抽调过去的,但照样会议多、文件多、检查多、扯皮多,非但没有提高行政效率,反而成为相关职能部门推卸责任的挡箭牌。

  “协调机构”过多、过滥,令人瞠目的数据背后,是对“机构法定”原则的淡漠。而“协调”事倍功半,则暴露出权力运行混乱、职责不清。国家层面要求精简及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已经有10年之久。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将“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列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对于中央的要求和规定,地方政府存在跟不上的情况,在撤并旧机构的同时,一些新机构又“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去年,李克强总理公开承诺,本届政府内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其后,随着一系列简政放权政策的实施,地方议事协调机构大幅“瘦身”,乱象得到初步整治。

  精简机构,是政府转变职能、理顺权责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行政、提高效率的必要保证。“运动式”清理“协调机构”,往往难以完全挤出水分,还须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坚持“机构法定”的原则,避免随意化。对于一些比较复杂或重大、跨区域的问题,确需设立“协调机构”的,要完善监管体系,提高透明度;而对于其他一般性的事务,则应慎设“协调机构”,真正做到“权随事设、责随事定、人随事走”。如果职能部门都权责明晰、各司其职,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许多问题通过常态化管理即可妥善解决,何需成立各种小组和办公室?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