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晚清重臣,他顽固地维护封建纲常礼教,热心复辟帝制活动,甚至在清朝最后一位皇太后隆裕太后陵寝前上演了大骂孙宝琦的闹剧;作为知名学者,他醇儒抱负,首倡全国语言统一,最早呼吁简化汉字,推行汉语拼音 ,是中国汉字拼音史上正确解决方言与共同语关系的第一人,《清史稿》主编赵尔巽评价他对古今政治和各地风土人情无所不晓。民国成立前,他二十年如一日做清朝知县,后调入中央政府,怎奈大厦将倾,他回天乏力;民国成立后,他以遗老自居,应德国传教士卫礼贤之邀寓居并终老
青岛;他主持尊孔书社,花十年时间,助卫礼贤翻译《易经》,成为中国易学最早的国际传播者,卫礼贤将其引为良师挚友;忧清王朝之颠覆,恐中华典籍再覆秦焚书之辙,他建议修建的藏书楼成为当今市图书馆与礼贤中学图书馆奠基之作。他就是
劳乃宣,一位爱作诗、爱交友,兼有县令、遗老、学者等多重身份的人。
九中探访:仅听过名字 说起劳乃宣,世人对其知之甚少,甚至在其后半生主要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礼贤书院(今青岛九中)内,记者也很难找到有关他的些许遗痕。
11月13日,记者来到位于上海路7号的青岛市九中校园内,当天正好是该校期中考试,校园里并没有什么人,只有卫礼贤与八位院士的铜像在和煦的阳光下默默注视着这所已经有113年历史的中学。考试间歇,记者曾询问多名该校学生是否知道卫礼贤与劳乃宣这两个人的故事,结果是,几乎所有学生知道卫礼贤,而只有一名同学听到过劳乃宣的名字。
九中校门朝西,地势很高,门口距离传达室的坡度少说有45度。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翟广顺说:“九中是礼贤书院旧址上建起来的,现在靠近上海路的校园西墙,原先就是书院的西侧边界,由于地势较高,过去这里叫‘教会山’。当时书院大门也位于现在校门以南不远的上海路上,当年,卫礼贤等德国专业技术人员与诸位清朝遗老就是从那里进入学院研习聚会的,其中就包括劳乃宣。”
上了坡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礼贤楼了。黄墙红瓦,德式门窗,楼前路两旁高树林立,环境十分幽静,依稀可以看到百年前,这里作为礼贤书院校舍与卫礼贤居所的风采;作为九中校史馆,今天这里是每位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堂。上午10时许,在学校校办人员陪同下,记者在校史馆三层,卫礼贤简介下面不大的地方,找到了有关劳乃宣的资料:“劳乃宣,浙江桐乡人,同治十年进士,官至清学部副大臣(相当于今教育部副部长),为我国近代音韵学家,古算学家……”
“我会跟新生讲,劳乃宣是唯一一个做过北大校长(京师大学堂总监)后担任中学校长的老师。”该校高三年级语文组组长陶文表示,“学生都对学校这段历史感到很骄傲。”
劳氏是何许人也?他又是缘何当了北大校长呢?
劳乃宣,字季瑄 ,号玉初,别署矩斋,晚号韧叟、劳山居士、无功老人。1843年11月14日出生于直隶广平(今河北永年县)。劳家书香门第,劳乃宣父劳勋成、母沈蕊诗词俱佳,其外祖父沈涛师更是师从著名经学和训诂学家段玉裁治学,著述精湛。劳乃宣“幼沐家教”,为其日后经学与音韵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劳乃宣的叔叔劳绩成因为参加剿灭太平军的战争落水淹死,“劳绩成无后,家人便把劳乃宣过继给了劳绩成”,劳乃宣的曾孙劳志彬说。
同治十年(1871年),28岁的劳乃宣中了进士,在直隶(今河北)南皮、完县、吴桥、临榆、清宛、蠡县等县历任知县。在任上,他成了二十年如一日的劳模,没有升迁,也没有易职,这在清代的官吏之中是十分少见的。史料记载,劳乃宣担任县令时,勤奋工作,身体力行,是位深受百姓爱戴的父母官,但这样的好官却一直得不到升职。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劳乃宣奉召进京引见,被慈禧太后选授为吏部稽勋司主事。后他“请假”南下。次年,他应津海关道盛宣怀之邀,出任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总理(校长),旋即又任浙江中西书院监院、浙江求实大学堂监督、浙江大学堂(浙江大学前身)总理(校长)。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初六日(11月26日),时年69岁的劳乃宣出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监督(校长),十一月兼署学部副大臣、代理大臣。然而此时的京师大学堂教习和学生无心学业,秩序混乱,以致停课。劳乃宣“自揣精力万难支持”,遂于十二月初三日(1912年1月21日)以病请辞,决绝地离开了任职不久的政治舞台。
1913年秋,当年的两江总督、此时正寓居青岛的周馥凭借与劳乃宣的私谊,在说服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后,向劳乃宣发出来青主持尊孔文社的邀请。10月,劳乃宣从僻静的涞水郭下村移家青岛,开始了执杖暮年的寓公生活。
清朝遗老:大骂陵寝前 作为一代清朝遗老,劳乃宣对于清朝这栋大厦,从骨子里难以割舍得下,这些从他的所作所为中都能得以体现。
1913年底,清朝最后一位太后隆裕太后陵墓修毕,正式入葬仪式在北京西陵举行。作为全心全意忠于清王朝的“复辟派”,劳氏当然不会错过这次入陵仪式,他全身衣着逊清官服,专程从青岛赶往北京。一到西陵便跪地恸哭,哀嚎之声如丧考妣。据鲁勇介绍,当时到场参加祭奠仪式的官员除了死忠的“复辟派”,还有以前清驻外公使孙宝琦为代表,身着一身西装出席的“贰臣派”。忠君爱国的劳乃宣哪里看得惯孙宝琦的这身打扮,冲上前去指着他的鼻子就大骂他是“洋鬼子”、“不要脸”,场面十分尴尬。
虽然隐居青岛,但劳乃宣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大清臣子的身份。毕业于青岛九中的文史专家鲁海向记者这样描述他的校长:“他当时在政治上很保守,德华大学请他去当教授,但是必须剪辫子,他不剪,也就没去。”翟广顺也告诉记者,劳乃宣还经常和刘廷琛等人密谈,和卫礼贤商议把德皇威廉二世的女儿嫁给溥仪。记者查阅到,不仅如此,劳乃宣还于1917年1月溥仪诞辰之时,“化装入北京,为溥仪祝寿”,奏呈“世界各国,德最强盛,倘陛下与德联姻,赴德留学,并允璧还青岛,则将来得德之助,重掌中国,实为易事。”此种言论被瑾妃斥为老怪物、“老糊涂”。1917年,原清朝学部副大臣刘廷琛联合军阀张勋复辟,并授劳乃宣为法部大臣,据多篇文献记载,劳乃宣欣然前往,当行至济南时,复辟失败,他颓然回青。不过,劳乃宣的曾孙劳志彬告诉记者,劳乃宣实际上就并没有去,“他自己的记载是‘以衰老辞’”。
不管怎样,张勋复辟的失败,彻底浇灭了复辟派最后的希望,劳乃宣一下子成了无根蒿草、飘水浮萍,幸运的是,他能够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放到结交挚友、赋诗饮酒、藏书论道和翻译古籍上面,并散播到青岛的各个角落。
岛城寓居:韧叟闲不住 劳乃宣是一个有着尚古情怀的文人,共有一妻两妾、育2子4女。同治二年(1863)21岁的劳乃宣迎娶孔宪诒之女为妻,与曲阜孔家联姻,成为孔家女婿。第二年生下了长女劳緗 ,25岁那年生次女劳紡,两年后三女劳縝出世。劳乃宣32岁那年修纂《畿辅通志》时,他的长子劳絅章(字安文)降生了。不幸的是,1888年劳乃宣在蠡县任上,妻子“以疾卒于署中”。1890年劳乃宣纳妾牛氏,但未及一年牛氏又得病身亡。1892年,50岁的劳乃宣将阳信族兄家一潘姓婢女纳为妾。潘氏为劳乃宣生下了次子劳健章(字笃文)和幼女劳綝 ,寓居青岛的劳乃宣与潘氏所生子女及孙辈一起生活。原配发妻所生几个子女均已成家立业,但对寓青的劳乃宣牵挂有加,时时光顾省视,劳乃宣尽享天伦之乐。据《 韧叟自订年谱》:“1914年春,子章自里中来岛省视,携健二子,缃、缜两女及孔氏外孙祥柯、祥勉、祥达,同游泰山,经曲阜至济宁扫墓而返青岛”。1920年9月,26岁的劳綝嫁沈增植子沈颎 (jiong),“来岛借屋迎娶”。婚礼时,除早逝的劳紡外,全家团聚。
看似风光惬意,其实初到青岛的劳乃宣,内心应是百转千回、五味杂陈的。从这一时期他作的诗就可以窥见一斑。“经过莫制西州泪,碧血难招蜀道魂。”“山中甲子今何日,醉读《离骚》独问天。”寓居青岛十来年的时间里,他先后结集3本诗集,《釜麓草》《劳山草》和《劳山后草》,把无尽的伤感和遗憾全都寄托在了峻奇的自然山水之中 。无心插柳之举还为青岛提供了珍贵的文献,比如《海滨步歌》记载了栈桥1915年的风光,《海滨德人旧炮台》《意国飞机莅岛》等记载了当时的历史事件。
为了转移悲凄愤懑的情绪,他做的一件事就是认祖归宗。他查出“劳”姓以祖先居于“劳山”以“山”为姓,所以说“劳山是吾家最古之祖居也,此行为归故乡矣”。因自诩“劳山居士”,能回到祖先曾生活过的地方,他非常高兴,专门请金甸丞为自己画了一幅《崂山归去来图》并题诗:“东海劳山本故邱,遥遥先泽数千秋。此来便做家乡看,莫认乘桴汗漫游。”可见此时的他已自认崂山为自己的故乡。
赋闲在家时,他参加了当时岛城各种社交活动和联谊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周馥、劳乃宣、吕海寰、陆润庠等十人以诗、书、画相会,组成的青岛“十老会”。他又与在青岛的日本汉学家、《大青岛报》主编鬼头玉汝等8人结为文友,称“文中八仙”。又是“八仙”,又是“十友”,尽可赋诗,共饮美酒。此时,不知是青岛的美景让他暂时忘记了亡国的悲楚,还是他借助青岛的山海表达自己的情感。
书院往事:老师加学者 出于幼年所承家学以及自身的科举之途,劳乃宣极为重视教育。还在他任县令的时期,他就为县学和书院筹集款项,并亲自登临讲堂课士。1913年,在受卫礼贤之邀来青岛后,他花很多时间与之“讨论经籍”。卫礼贤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汉学家,大多是受益于劳乃宣。
卫礼贤翻译了很多中国古代典籍,这时期出版的有《论语》、《孟子》、《大学》、《易经》等。有些又转译为英文,大部分是在劳乃宣帮助下译成的。尤其是《易经》,更是晦涩难懂,在这种情况下,劳乃宣耐心地为卫礼贤讲解,即使译完,还要再三品读,前后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忧清王朝之颠覆,恐中华典籍再覆秦焚书之辙,在劳乃宣建议下,1914年,尊孔文社内矗立起一座两层、顶部覆盖红瓦的藏书楼。
而卫礼贤尊崇劳乃宣又到什么程度呢?劳乃宣刚来青岛时既没有本地户口,也没有房,卫礼贤于是替劳先生在礼贤书院东花园内租下十间房屋,不仅免月租杂费六十余洋元,还用孔子弟子拜孔子“自行束脩月赠五十元”的礼节作为学费。由于青岛生活费用昂贵,劳乃宣一家每月需八九十元,不敷的三四十元则由里中大户中产家庭接济。劳氏于是“足以自给”,“甚足适怀”。
这所100年前由徒弟给师傅租的房子在哪儿?据陶文回忆,在他印象中,只有学校的礼贤楼完整保存到现在,剩下的都拆除了。劳乃宣的故居在九中附近,但应该不在九中里面。翟广顺说:“劳乃宣的故居距离尊孔文社较近,应该是在城阳路与济阳路交叉路口”。
除此之外,劳乃宣还是位语言文字学家。鸦片战争后,他就与梁启超、沈学(《盛世元音》)、王照(《官话合声字母》)等人一致指出,汉字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遂掀起一场“切音字运动”。“我们上学时字典里用的就是劳乃宣提出的注音字母,有一些台湾现在还在用”,在鲁海看来,劳乃宣提出的这些意义重大,“汉字如果没有拼音学起来太难了。劳乃宣认为外国的小孩26个字母不用一年很快就学会了,中国的孩子光学汉字至少要学三年。所以他创立汉语拼音,鲁迅认为‘先进得很’。他还简化汉字,并提出统一各地方言,以北京官话为主,类似于现在的普通话”。此外,劳乃宣还是一位古算学家,在古筹算考证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921年,进入暮年的劳乃宣任礼贤中学(今青岛九中)校长,以教育部副部长身份任中学校长,可谓中国唯一一人。而就在当年7月21日,他即病逝,享年78岁。
在政治上 ,劳乃宣维护旧道,异常保守,在学术上,作为一位对于中西学均有所涉猎的学者,劳氏既有显著的进步性,也许是《桐乡劳先生遗稿》的桐乡卢氏这句“道则从古从旧,器则从新从今。”评价最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