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乃宣对复辟的态度并没有那么积极,他不是直接参与而是间接参与” 姓名:张立胜
简介:1972年生,山东省宁津县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博士,德州学院历史系教授 ,著有《县令、幕僚、学者、遗老:多维视角下的劳乃宣研究》。
记者:您是什么机缘关注到劳乃宣这个人物的呢?
张立胜:劳乃宣其实是一个文人,在过去他有政治立场,他属于守旧派,他反对民国反对革命,所以他的政治地位被淹没了,但他在学术上是有成就的,他留下的东西比较多,资料也非常丰富。在清末民国他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他的名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义和团运动之前他的名气不是很大,后来因为义和团,他才开始出名。
记者:关于劳乃宣的籍贯有争议,有的说是河北广平(今河北永年),有的说是浙江桐乡,有的说是山东阳信,到底是哪个?
张立胜:劳乃宣其实出生在河北广平府,他是出生在他的外祖父家,他外祖父是个知府,他妈当时应该是住在娘家,这不算籍贯,只是出生地。他妈住娘家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父亲在南京不是很安定,他外祖父是知府,家庭比较富裕。
记者:劳乃宣在
青岛的时间算比较长,您觉得他这段时间的心境是积极还是无奈呢?
张立胜:他对复辟的态度我感觉并没有那么积极,他不是直接参与而是间接参与的,当时袁世凯请他去当参政他都拒绝了。1917年复辟的时候说他是参与者其实他没有到北京去。
他本身也没有忘记清朝,没有改变他的志向,他来青岛主要还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当时在河北干得比较好,但是因为革命党人呆不下去了,到礼贤书院(青岛九中)时,卫礼贤给了他比较高的待遇。他其实在南方也有一部分家产,但是后来连房租都收不上来,他向外国人传播中国的学问,也符合他的理想,德国人还给他提供住宿,他为了迎合清朝也出去过几次,但主要是在青岛养老。
记者:总觉得劳乃宣是个矛盾的人,一方面很保守,一方面又跟德国人合作,推广中国文化,您怎么评价他?
张立胜:总的来说他是个保守的人,保守中有务实的部分,从长远来看还是有道理的。他对法律的一些观点我觉得现在反而更适用一点。
他的“礼法之争”也非常有影响,张之洞死了之后他就是另一派的代表人物,他考虑到中国环境变化没有那么快,完全西化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他认为中国农业社会的环境变不了的话,想从法律上完全西化是不适合的。现在来看,他和沈家本的争论也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有的书对他的评价还是挺高的。
记者:他后来有句诗是“孤怀留待后人评”,他好像很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可是现在看来知道他的人并不多?
张立胜:主要是研究的人比较少,再说他成名的时间也比较晚,年纪也比较大,他的学术比如音韵学我曾经也想学,可是没有坚持下去,因为这个东西实践性比较强,不是光看看理论就能懂的,音韵学是个很专门的学问,研究的人也少 。他政治影响没那么大,主要是学官比较多,现在看来也挺厉害的,担任了三个名牌大学的校长,其中浙江大学比较长,有三年,其他时间都很短,这些也影响了别人对他的研究。
在音韵学方面,他发表了好几本著作,用了前后二十多年的时间,有3本著作印出来送给了很多亲朋好友,语言学家对他的音韵学评价还是很高的。他提倡“语同音”,就是全国都说一样的话,他为了普及教育,提高大众水平,从语言文字入手,在学术上有很多进步的地方。
“恰恰是他在青岛,晚年的理念成就了他,尤其是在教育界”
姓名:翟广顺
简介:现任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旅寓青岛教育名人现象研究》等。
记者:当代普及教育中,提到劳乃宣的时候很少,其实他在中国文学方面很有地位?
翟广顺:是的,1948年,就曾把劳乃宣纳入中国大教育家21个人之一,和孔子、孟子、蔡炎培、张之洞这些人并列。
劳乃宣来到青岛是因为“尊孔文社”。“尊孔文社”藏书馆是青岛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当时卫礼贤感觉自己会说中文很了不起,曾任两江总督的周馥刺激他,说你学中文也就刚刚擦了个边,我给你找个老师吧。卫礼贤一开始怀疑:你还能找个更高水平的人?没想到,周馥找来了劳乃宣。劳乃宣成就了卫礼贤,两人用了十年的时间才把《易经》译出来,后来《易经》的德文译出来后,现在的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文本都是根据卫礼贤的德文翻译过来的。这要比翻译中文容易,因为不可能再有一个像劳乃宣这样学问功底那么深的人手把手地用十年功夫来讲解了。
记者:劳乃宣有很多个身份,县令,幕僚,教育家,复辟者,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翟广顺:这是劳乃宣的几大身份,其实他当县令那段时间非常长,20多年的时间,他很伤心,本以为就这样一直下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周馥,做了周馥的幕僚,啪的一下就出来了。他要推广普通话,要识字,恰恰对教育的贡献使他抬起身份来了。现在看《新华字典》后面编码的写法,1961年以前是没有汉语拼音的,就是用的这种写法。劳乃宣能够在语言上有建树就得益于他是河北人,方言和普通话靠拢。这时的劳乃宣是个非常激进的人物。
当然,从政治方面讲,他毕竟是一个封建官吏,部级干部,自己的观念要为朝廷效忠。
记者:对劳乃宣的评价往往是守旧,您为什么认为他激进呢?
翟广顺:他当时在青岛的这段时间,因为与卫礼贤等人的接触,使他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逐渐靠近了近代文化,他们的“尊孔文社”包括礼贤书院,经常请德华大学的一些人来上课,近水楼台对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蒋楷是当时德华大学的总监督,等于是中国的总稽查,他当时为礼法之争拿了些材料,这些材料就是当时劳乃宣整理的,蒋楷印了200份拿去了北京。因此劳乃宣来青岛后 ,深受青岛环境的影响,他已经不是过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那个范儿了,也不是河北涞水那个范儿了,环境改变了人。恰恰是他在青岛这段时间,他晚年的理念成就了他,尤其是在教育界。他过去没有想到,能通过拼音让他名声大噪。
记者 逄鑫珊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