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常识的语文究竟有多"真"?

2015-04-13 10:1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邓海建

  近日,在厦门市外国语学校举行的“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对当下的语文教育进行了反思。专家认为,比如《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对友人和情人的怀念,有些老师非得说它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故土的情感。这就是明显的“假语文”。(4月12日《中国青年报》)

  这两年,“真假语文之争”,隔三差五就成为新闻热点。从顶层设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到语文教育对常识规律的重申,都是可圈可点的进步。真语文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可能专家学者有系统的逻辑认知。不过,从《再别康桥》的例子来看,对文体背景交代的正误,恐怕也不至于扣上“假语文”的大帽子。或者说,告诉学生这是诗人徐志摩对友人和情人的怀念,就算是真语文吗?

  去伪存真、接近真相,说白了,这是要还原语文工具理性的过程。然而,语文教育要抵达理性层面的“纯粹而干净”,既不科学,更不现实。因为,人文性是语文最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更不能将其单纯作为一项工具或技能。

  2012年11月23日,在福建省泉州市的聚龙外国语学校,来自全国14个省份32所学校的教师代表联合发表《聚龙宣言》,从六个方面倡议语文教育应该回归本真。这样的努力,当然值得点赞,尤其是在中国语文教育承载了过重的意识形态与道德教化责任的语境下,语文轻盈一点、简洁一点,少了虚浮的枝繁叶茂,多了人性的适度留白,把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自己去体悟,洗尽铅华后的返璞归真,比强硬灌输的条条框框,更直抵人心。不过,这些年,当语言文字成为“显学”,过度工具化的倾向也不能不防。

  一则,中国自古有言,“文以载道”。即便是现在每年的高考,作文题也是热议的社会话题。加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电视节目的大热,不少人觉得中国语文教育春天已到。不过,事实未必如此。据了解,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我国语文课时数1955年占43%左右。最高是在1963年,占到47.1%。此后逐年下降,一直到目前的21.4%。二则,语文要回归本真,是要打破程式化、标准化倾向,如果不重视人文内涵而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语文的真假之争,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罢了。譬如,《再别康桥》的背景需要厘清,但其间氤氲的一些规律性的美与价值,恐怕也不是不能总结、不可言说。不然,语文教育就陷入了混沌状态。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