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海建
近日,媒体与清研智库联合推出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4.8%的人在朋友圈看到过有人卖面膜。朋友圈中的“面膜们”如何出炉?调查发现,通过网络代办公司,打造一款全新的“朋友圈”面膜,从公司注册、产品设计到最终成品出厂上市销售,最快的流程不到两个月时间。一些没听过名字的“国际大牌”通过炫功能、造概念、搏出位、再通过层层代理加价卖给消费者。(5月4日《新京报》) 微商究竟是颠覆电商模式的“天使”,还是复活变相传销的“魔鬼”?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难题。在“互联网+”概念之下,加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对卖面膜的微商一棍子打死,显然也不太合适。不过,“从女神到女骗子中间,就隔着一张面膜的距离”,似乎也不缺板上钉钉的实例。
检索新闻可知,有关问题面膜被查处的事情,好像还是停留在2月份:韩国专利厅查抄了制造假冒丽得姿面膜的窝点,“有10万多张面膜销往中国,通过不同渠道购买该品牌面膜的中国消费者,很有可能买到假面膜”。但国内面膜领域尽管黑幕被一次次起底,似乎迄今还没有听到“大牌”因毒面膜而东窗事发的消息。媒体也曝光了,专家也检测了,消费者也投诉了,违规厂家何以安然无恙?最该使出杀手锏的行政执法部门,究竟对“疯狂面膜”是个怎样的姿态呢?
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破窗效应频发,被玩坏的微商环境,迟早要在交易成本中获得补偿。微商不是原罪,但曝光后而没有“下回分解”的现状,莫非等着面膜江湖“自理门户”去?查处在曝光后,本就十分迟滞;而有曝光无查处,则会加倍戕害市场秩序。即便从公共利益来说,那些板上钉钉的毒面膜,也该到了为罚单而战栗的时刻了。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