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亚麟
根据9日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禾花雀曾经是亚洲和欧洲地区数量最多的鸟类之一,但由于一些中国人的吃鸟陋习等原因,这种鸟类正面临灭绝的危险。这篇刊登在《保护生物学》杂志上的研究论文显示,自1980年以来,禾花雀的数量已经下降了90%,并几乎从东欧、日本和俄罗斯大片地区消失。研究论文指出,禾花雀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捕猎行为,尤其是在中国。虽然中国早在1997年禁止捕猎禾花雀,但直到2013年,禾花雀和其他鸣禽仍然遭到捕杀,流入黑市,成为餐桌上的食物。(新华社6月9日报道) 很多人也许对“禾花雀”这种生物有些陌生,用这个关键词到网上搜索,就会发现原来禾花雀是一种不到巴掌大小、有着黄黄的胸肚、叫起来叽叽喳喳、非常可爱的小生灵,套用一个网络热词:萌萌哒!
正当我们想对这样的“萌物”进一步了解时,网页上紧跟着的词条却是:“如何做家常禾花雀”、“禾花雀的营养价值”、“广东美食——禾花雀”、“禾花雀价格、批发”……原本想看“鸟瞰地球”,可上映的却是“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反转”情节,实在让人心中发堵。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禾花雀就已经遭到了灭绝性的捕杀,在201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就将禾花雀由“易危”级别提升至“濒危”级别。然而这却并没有让禾花雀的命运得到改变,在有些食客的眼中,禾花雀反而成了 “天上人参”,价格水涨船高,市场供不应求。
遭遇灭顶之灾的不仅仅是禾花雀,2012年时网络上曾流传一部名叫《鸟之殇,千年鸟道上的大屠杀》的纪录片,这个12分钟的纪录片拍摄于湖南省罗霄山脉的大山深处,记录了层出不穷的猎鸟者对候鸟展开的“歼灭战”,很多猎鸟团体已经高度专业化,分工明确,“有人专门打灯,有人专门打枪,还有人拿着手电筒去找击落的鸟”,在这种职业团体的围剿下,候鸟 “飞得过这个山头,也飞不过那个山头”——候鸟们飞越了千万年的迁徙路却成了不归路,大量珍稀鸟类陷入灭绝边缘。
我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动植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出台了环保目标责任制、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但这些制度安排的作用尚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唯GDP、漠视法律、执法不严等现象屡见不鲜。以捕猎候鸟为例,多年以来,捕猎者遍布辽宁、河北、天津、浙江、湖北、湖南、广西等多个省份,几乎囊括了整条候鸟迁徙路线。如此猖獗的捕猎行为,如此明目张胆的贩卖、消费行为,恰恰反映出某些部门的执法不力。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重要地位,而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正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希望《意见》的出台能够让相关部门动起来,多部门、多省份合作,从捕猎环节、流通环节、销售环节全方位出击,严厉惩处违法行为;更要让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让不捕猎、不购买、不食用野生动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来保护禾花雀们的一线生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自古有无数的诗人歌颂着这样的美好,可当我们这些后人只能从诗句中去臆想这样的情境时,那又会是怎样一种悲哀。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