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金惠
衣食住行样样令人心酸,中国最贫困人口的生活现状,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当扶贫资金越来越多,减贫人数却越来越少,面对“投入”与“产出”的不成正比,我们理应反思此前的扶贫方式,在继续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探求更精准有效的扶贫方法。 中国最穷困的人口生活得怎么样?在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这个问题似乎游离于很多人特别是都市人的视野之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尚有7017万贫困人口,约占农村居民的7。2%。“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6月23日新华社)
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衣食住行,样样令人心酸。每天收入约1美元,1年最多吃3顿肉,家里连一面挡风遮雨的“墙壁”都没有。中国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中国的扶贫政策已实施多年,也走出了一条广受世界赞誉的“中国式扶贫”道路,从1978年到2014年,约7亿人成功脱贫。然而到了今天,扶贫资金越来越多,减贫人数却越来越少。面对“投入”与“产出”的不成正比,我们应该反思此前的扶贫方式,在继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探求更精准有效的扶贫方法。
国家每年都会加大扶贫资金投入,2014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地方专款426.5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可是,要问这些资金是否够用,答案恐怕并不乐观。扶贫工作面临着地域、城乡差异,加上一些地方甚至连贫困人口的基数都摸不清,平均到个人的扶贫标准较低。所以,扶贫工作还需要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大量而持续的投入。
粗放的资金投入当然不可取,而应保证资金的精心安排、精准使用。这就是最近中央多次强调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道理其实很简单,就像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的,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为此,必须加大扶贫工作的考核力度。自2013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70个县市取消GDP考核,将重点转向环境保护和减少贫困。新的考核机制就是要引导贫困地区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地方政府不能因为扶贫难度太大而消极对待,更不能利用扶贫政策和资金搞一些面子工程。
那些身处偏远地区、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的人们,他们未曾见过外面的世界,却终日挣扎在贫困的边缘。为他们摘掉贫困的帽子,虽然复杂而艰难,却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