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就可以玩摔跤,听起来是不是很稀奇?而且这种玩法还从清朝道光年间一直玩到21世纪,玩成了日照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照小古城村有个远近闻名的民间艺人,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跋跌老吴”,在舞台上他一个人扮演两个角色,手脚并用将两个庄稼汉田间摔跤的情景演绎得活灵活现、滑稽幽默。吴中东年近七旬,跋跌技艺不但伴随他一生,而且世世代代流淌在家族血液里。跋跌技艺经历了将近200年的岁月打磨,吴氏家族5代人接力,现在又融入说唱、舞台布景等现代元素,历久弥新。
奇特
一人饰两角,5分钟汗湿衣袖
舞台上的老吴活力四射,丝毫不像年近七旬的老人。老吴一人扮演两个角色,背上背着20多斤的道具,外形是两个摔跤壮汉的上半身,但一个人毕竟只有两条腿。为了表现两人对决的场面,老吴把两只手臂分别伸进假肢,以此作为其中一个壮汉的两条腿,所以整个表演过程,老吴都是弓着身子趴在地上的,头和肩背都被蒙在道具里。
伴随着锣鼓点的疏密,老吴时而跑跳、时而转圈,手脚并用表现出两人打别腿、金鸡独立、扭打翻滚的动作,演绎两位身强体壮的庄稼汉在地头上摔跤对决的场景。为了将两人扭打的动作演绎得逼真传神,老吴要将背部尽量弯曲,甚至把头低到两腿之间,这对于一个老人来说谈何容易?表演时,总有几分钟老吴听不清锣鼓点,只能听见自己呼哧呼哧喘粗气的声音,头晕目眩、汗流浃背。他看不见观众、看不见整个舞台,视线所及之处仅在手脚之间,他几乎是在凭直觉和毅力演出。
每到精彩之处,观众报以掌声和尖叫声,这时老吴便再次满血复活,告诉自己再坚持几分钟。每次老吴从道具里钻出来,都是满头大汗,身上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殊不知,时值盛夏,室外常温30℃以上,市民们穿着短袖都难耐酷暑。何况老吴套上了秋天穿的厚外套,一头钻入密不透风的道具,连蹦带跳十多分钟。老吴笑着解释,道具是用木头、稻草做的,有些磨人,不得不穿得厚些,要不一场演出下来,肩背都得硌出血。
发源
铁匠铺子里走出民间艺人
老吴介绍,他是跋跌的第五代传人,技艺的源头要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有近200年。他的手艺是从叔父那里继承来的。他十多岁就和父辈们一起走街串巷,从最初的道具师、鼓手到如今的台柱子,他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打磨。“逢年过节去给大户人家拜年,翻跟头、说吉祥话,讨要几包点心解解馋。”老吴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语速变得和缓,眼睛湿润了。据悉,“跋跌”来源于俚语“跋轱辘摔跌”。清朝道光年间,日照县小古城吴家打铁很有名气,为周边的村民打造农耕器具,比如锄头、镰刀、铁犁等。后来,吴家铁匠铺子里店伙计们在闲暇、劳作之余,常进行“跋轱辘”“摔跌”比赛,这样打铁铺渐渐成为周围村民的一个娱乐场所。很快吴家铁匠铺子有“一个人玩跋轱辘子的杂耍”很逗、很滑稽、很好玩的名声,不胫而走,名闻四乡。后来,吴家铁匠铺子东家吴方俊将“跋轱辘”“摔跌”演变成为一人操纵演出道具,与道具对搏的逗趣类民间杂技项目。
表演者以葫芦瓢做头部,身穿大褂并遮住头部,一手在褂内操纵葫芦道具进行表演,这就是“跋跌”的雏形。到目前,“跋跌”经过五代人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根据表演内容,分为“姜老背姜婆”(又叫“张老背张婆”)、“二鬼跋跌”等。老吴介绍,为了增加道具的逼真感,他使用“翻砂”工艺制作模具,给道具穿上鲜艳的服装,就连手指的造型都是经过细心揣摩的。
传承
组建艺术团,一天连跑8个村
“东到石臼、北到五莲、西到黄墩、南到岚山,日照大大小小的村子都跑遍了。”老吴介绍,每到一个村子演出,方圆五六里的老百姓都不约而同地赶过来观看。演完一场还不算晚,非要再演第二场,有时候一演就是大半天。最多的时候,他和伙计们一天要跑8个村,演上十多场,从早上5点到晚上9点片刻闲不下来。
2011年,老吴以自家传统家庭剧团为基础,吸收周围村子里的跋跌爱好者,组织成立了十几个人的乡间艺术团取名“小古城艺术团”。在冬闲等季节,特别是逢年过节,他们会进行巡回演出,平均每年二十多场次。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也学习了狮子舞、打花棍、赶毛驴等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就连团里的锣鼓手都能唱吕剧、演小丑。
“一到过年,合家团聚的时候,我就带着孩子们出去了,老伴儿没少抱怨我。”老吴的老伴儿坦言,“偶尔他们抽空回家,最多只能呆2个小时,吃了水饺就得走。”据介绍,从2011年到2015年,老吴和儿子、女儿就没在家过过团圆年年,有时候腊月廿五就离家,直到过了正月十五才能回家和亲朋团聚。隆冬时节,北风呼啸,艺术团赶场演出,舟车劳顿不说,还经常生冻疮、手脚开裂。
新生
锣鼓配说唱,搭上旅游顺风车
跋跌传承近二百年,世世代代流淌在吴氏家族的血液里,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祖辈坚持的一份信念。老吴介绍,他们世代都是地道的农村人,没有经营理念和市场观念,在数字媒体的冲击下,民间杂耍的光辉岁月一去不复返。他们兢兢业业但往往收入甚微,渐渐被人遗忘。老吴年近古稀,团里的年青人寥寥无几,能够完全吸收继承跋跌技艺的后辈几乎没有,传承状况比较紧迫。
2011年,在东港区文化部门的引荐下“跋跌”走进竹洞天风景区,进行民艺表演,开启了“跋跌”民俗表演与景区结合的道路。2013年1月,小古城艺术团参加了山东龙门崮旅游度假区举办的日照市首届文化庙会的演出,并和景区建立了长期合作。2014年,他们参加青岛市黄岛“渔乐岛”民艺表演,在岛城掀起一阵小旋风。如今,跋跌已经是日照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省级非遗。
老吴特别指出,最近几年他把说唱形式也融入进来。说唱使用日照的方言土语,配合锣鼓点调整节奏。而说唱的内容往往就地取材,表演前他先打听村里的奇人异事或是好人好事、敬老爱亲的典范,以此为素材,即性写词谱曲、现场表演。这样一来,传统跋跌更接地气,表演的同时也能传递社会正能量,得到了日照当地老百姓的认可。
文/图 记者 陈平平 通讯员 林丽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