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隋女士拨打本报热线诉说心中烦恼,“我家孩子是个男孩,老感觉跟同伴玩不到一起去,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记者咨询心理老师发现,问题的根源竟然是家长的亲子互动模式出了问题。心理老师提醒,正确的亲子互动是孩子形成内在能量和自信的重要源泉,家长要学会对等交流、态度温和、行为严格。如果您有教育问题想咨询,可以拨打本报热线电话66733311。
互动中的“假民主”
“这次搭积木,妈妈不管你,你自己全权处理。”可当孩子把主题毫不相干的两块积木拼在一起时,家长受不了了。“你觉得这样放好吗?主题搭吗?”这时孩子抬头看看妈妈,“妈妈觉得放哪里呢?”然后孩子根据妈妈的“指导”做出决定。
城阳区教体局教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焦雪清告诉记者,最近她做了40多个家庭的亲子沙盘互动,近2/3的家庭存在这个问题,“这个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世界一点都不好奇,不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只想着我要怎么做,最后的结果还是孩子配合父母,这是一种无形上的控制,也就是‘假民主’。”这样的过程其实是缺乏对等的沟通和交流。
身体陪着,心却飞了
在亲子沙盘互动中,焦雪清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心不在焉,当孩子尝试与其互动时,父母会出现应付地回答。上一年级的豆豆(化名)就告诉记者,“爸妈很少陪我,有时候好不容易能陪着我做个游戏,感觉也很忙的样子,要不看手机,要不就边看电视边陪我。”有时候问问他们的意见,他们连看都不看一眼,就说挺好的。
“其实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你的心思在不在他们身上,他们很容易觉察到的。”焦雪清提醒,当父母觉得孩子缠着自己、烦自己的时候,其实是父母忽略孩子了,他们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起父母的关注,感受到被爱。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对市民隋女士来说,有了儿子以后,她的重心就是孩子,大部分时间都陪在孩子身边。“我自己反思,我们家里的亲子时间应该是不缺的,是不是其他教育方面出现了问题。”让隋女士有此疑问的原因是,已经6岁的儿子在跟同龄人玩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意见不被大家采纳,很难愉快玩耍。
对于这类情况,焦雪清认为,主要是父母在跟孩子相处过程中,没有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有时候爸妈跟孩子一起做游戏,谁先谁后就由着孩子决定,时间长了就容易让孩子养成‘我说了算’的观念,当跟同龄人在一起,自己想法被否定时,孩子容易产生‘他们不喜欢’的想法,所以会不开心,进而不能愉快相处。”焦雪清建议,家长可以选择抽签或剪刀石头布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懂得任何选择都要承担责任。
把自己当孩子同龄人
“正确的互动模式是孩子形成内在能量和自信的重要因素,我常建议家长,在陪孩子的时候,试着把自己年龄的十位数去掉,当孩子的同龄人。”焦雪清认为,这样的假设下,父母可以平等地对待孩子,把孩子当成独立完整的个体,自己不是高高在上的,把自己也当成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更能理解孩子的世界;当跟孩子出现分歧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争论,更好地感受在一起的快乐和幸福。
焦雪清认为,陪伴孩子本是一个开心、轻松、愉快的过程,很多家长却把教育、控制放在比陪伴更重要的位置,反而成为孩子的一种负累。
父母要学会巧妙引导
“陪伴孩子时,父母不能一味顺从孩子,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但父母要学会巧妙引导。”焦雪清建议,父母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在肯定孩子想法的前提下,给些建议和交流。比如,在做游戏过程中,父母觉得孩子不恰当的举动,可以这样交流,“宝贝,你为什么选择把积木放在这里呢?你的想法是什么呢?跟妈妈说说吧。”当听了孩子表达后,父母可选择“你的想法很独特,妈妈觉得,放在那里也挺好的,这是妈妈的建议哦,你可以自己做决定。”
“我一直认为,态度温和、行为严格是亲子互动中非常关键的原则,父母不一味顺从孩子,也不强压给孩子自己的主观意见,任何时候都可以跟孩子有商有量。”焦雪清建议。
文/图 记者 焦红红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