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红梅
不用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去“取经”,在国内就能入读世界一流大学,想想就让人心潮澎湃。当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绝不是朝夕之功,既要有决心与信心,也要有恒心与耐心,更要有改革的勇气和魄力。 国务院近日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拥有世界一流大学?一直以来,这个追问始终困扰着中国高等教育。环顾周围,许多青年才俊选择去国外留学,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对应试教育的焦虑和不满,更有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仰慕和渴求。
为了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使国内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世界知名度和排名逐渐提升。然而,重点建设中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中国高校与牛津、剑桥、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在科研创新、制度创新、精神文化创新等方面仍有明显的差距。国务院此次发布《总体方案》,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绘制出顶层设计,是新时期我国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
不用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去“取经”,在国内就能入读世界一流大学,接受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想想就让人心潮澎湃。即将启动实施的“双一流”建设战略,明确了“三步走”的路线图:到2020年,部分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前列;到2030年若干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50年,中国整体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明年开始,《总体方案》将与十三五规划同步实施,在家门口读世界名校的中国梦将一步一步照进现实。
当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绝不是朝夕之功,不能盲目追求规模和排名,而需要慢慢沉淀积累。在这个意义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既要有决心与信心,也要有恒心与耐心,更要有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亟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激发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瞄准“世界一流”的目标,汇聚优质资源,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相关新闻详见本报今日A27版本报评论员 李红梅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王泯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