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木雕生涯刻划人生 传承中国文化的手工匠人

2016-06-29 11:02   来源: 半岛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网6月29日消息  吴汝丰是家族第三代雕刻技艺的传承人,受家族影响,他从小就对刀具情有独钟。从当学徒、做家具、四处打工学习,却苦于满身技艺无处施展,到40岁的时候遇到伯乐,将他带到青岛,进入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八十七神仙卷》、《风和图》、《全堂佛》、《春夏秋冬》、《四大天王》、《百鸟朝凤》、《清明上河图》等大型实木雕刻作品均出自吴汝丰之手,他用两只手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刀一刀刻在木头上,他的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吴汝丰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再过10年,还能有人传承这门手艺,还能有人继续将老祖宗的文化发扬光大。

  17岁当学徒 闯荡江湖学技满身

  吴汝丰的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雕刻师,17岁初中毕业后,吴汝丰就开始跟着父亲学艺。“因为从小就爱好这个,所以我学得很快,大概当了3年学徒,我就掌握了木雕的基本技巧。”当学徒的日子并不好过,害怕受到父亲和师傅的责备,吴汝丰一定要比其他人更加努力。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趴在桌子上3个小时一动不动,最后整个脖子都僵硬了,只能跟着肩膀一块动。还有一次,雕刻刀直接穿透吴汝丰的虎口位置。那时候,他真的想过放弃,但过了几天,手又开始痒痒,于是他又静下心来,从头再来。

  后来,吴汝丰的父亲病重,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吴汝丰就开始四处闯荡,边打工边赚钱,一有时间他就爱去钻研别人的雕刻作品,暗自思考自己和别人有什么差距,应该怎么弥补。对一个木雕师来说,要具备独立操作一个作品的能力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吴汝丰凭着自己的悟性和耐心,辗转广东、天津、吉林和北京等地,开阔眼界的同时,也逐渐对木雕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只是缺少一个让他施展的舞台。“现在的工厂都很现实,不会要求你去做多精细的东西,虽然他们知道我有技术,但仍旧无处可用。”吴汝丰说。

  慧眼识人遇知音 进入创作巅峰时代

  2005年的吴汝丰正是郁闷的时候,一方面出去打工赚钱太少,另一方面苦于技艺得不到发挥。此时,青岛紫云来传统文化产业基地的董事长孙国明通过朋友找到了他。“第一次见我就看中了他,他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朴实,不谈工资先干活。雕刻的时候他的手法很娴熟,雕出来的东西很传神,让人一看像活的。”孙国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极深的研究,在他的基地里,他从不去刻意要求师傅雕什么,完全让雕刻师们自由发挥,而这一点,恰恰也是最吸引吴汝丰的地方。

  到了紫云来以后,吴汝丰开始将他的20年所学用在这里。一件作品从原木到成型,大致要经历图纸描绘、研究、打坯、修光、刮磨、刻脸和精雕这几个步骤。其中最难的要数人物开脸、骨骼肌肉的雕刻等方面。迄今为止,让吴汝丰印象最深的一件作品就是《清明上河图》。608个不同的人物,每个人物光打坯就要将近600刀,再加上修光和打磨,差不多要1万多刀。另外,用于雕刻《清明上河图》的木料是密度较大的红豆杉,不好下刀,其中的画面又比较繁琐,所以要想将人物雕的活灵活现,必须要花费比以往更多的精力。“我光研究图纸就用了半年的时间,开工以后,每天都要趴在桌子上将近8个小时,而这8个小时的工作强度甚至比别人工作16个小时的强度都大。”吴汝丰带着他10多人的团队花费3年多时间,终于完成了这幅巨作《清明上河图》。

  让每一件作品都成为精品 希望得到传承

  木雕师跟画家一样,有的师傅擅长雕花鸟、有的擅长雕山水、有的擅长雕人物,但对吴汝丰来讲,这些几乎都难不倒他。一方面跟他的眼界和见识有关,另一方面他能潜心研究并时不时的拿废木头练手。10年来,吴汝丰雕过大小作品无数,却很少出现“败笔”。但也有犯难的时候,比如本来要雕一个人物,但雕到里面的时候发现木头上有一个疤,这时吴汝丰就会充分利用巧雕的技法,尽量避开这个疤,甚至以这个疤为中心雕一朵花,如此才算化腐朽为神奇。《李白醉酒》是吴汝丰比较满意的一件作品。“原材料只是一块红豆杉树皮,本来我想根据形状雕成一颗大树,但雕着雕着就发现如果加上人岂不是更好看,于是刀锋一转,就有了现在的李白醉酒。”这幅作品现在挂在孙国明的办公室内,惟妙惟肖的表情,灵动飘逸的步伐,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由于常年伏案,吴汝丰落下了一身职业病。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现在他最多趴在桌前1个小时就要起来活动一下,否则身体吃不消。“我觉得我还能再干10年,希望在我的雕刻生涯中,每一件作品都能成为精品,即便以后我干不了了,也能流传下来。”吴汝丰前后共带过30多个徒弟,但大多数人都太现实,学到一点皮毛就出去自立门户,无法安心进行创作。并且现在学习这门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与10年前相比,从业人员已经少了近60%。

  木雕师的舞台缺少观众 搭台人却默默坚守

  完成了《清明上河图》以后,吴汝丰接下来几年将主要投身于《五百罗汉》的创作。“这件作品的难度不亚于《清明上河图》,因为要雕刻500个不一样的罗汉,现在只雕出10几个人物,但已经花费了3个多月。”而在这方面,孙国明一直主张不催工期,给雕刻师琢磨研究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发挥。除了给师傅充分的创作自由外,基地还不惜花费重金为师傅们提供最好的原材料和图纸。“《清明上河图》的图纸是按照故宫珍藏的原版临摹下来的图,1比1的比例,我们也是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才求来的,为的就是让师傅对这幅图有一个最直观的认识,能最大限度的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孙国明说。

  现在吴汝丰已经成了紫云来传统文化产业基地的“大拿”,几乎所有的大型作品都是出自他的团队。谈到当前中国的实木雕刻行业,吴汝丰感慨恐怕现在像他这样的师傅全国也就只剩十几个了。而在手艺方面,吴汝丰却一直很谦虚,他说自己的水平只能算“中等以上”,人外有人,他不会去计较名气和等级,只想把手上的活干好。“老祖宗创作这些东西不容易,能流传下来的更显珍贵,我们只是手艺人,打磨出来的都是我们的心血,这些作品让我们有自己的成就感,如果能传承下来,那这辈子就没有白活。”吴汝丰说。

  文 刘子琳

   [编辑: 董芳]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