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枫逸
作为东湖南路环境整治工程的一部分,武汉大学10日10日凌晨爆破拆除一高层教学楼,以复原东湖南岸沿珞珈山优美的自然山际线。据了解,这座楼1997年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开工建设,曾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积极作用。(9月11日澎湃新闻) 从城市美学的角度来看,大楼的拆除重建不仅有利于东湖周边环境的美化,也能让武大的建筑风格更加优化。不过,一栋建筑使用不足20年就被爆破拆除,让人怎能不心疼。
城市规划缺乏预见性和连续性,是教学楼“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令人遗憾的是,东湖作为武汉重要的城市风景区,当时的相关规划竟然没有对于周边建筑体型、高度等方面的限制。这使得该教学楼不仅“孤傲”地建了起来,而且在竣工后还多次获得“鲁班奖”等建筑领域大奖。可以想见,如果规划能够多一些前瞻性,对城市高层建筑的涌现有充分的研判和应对,短命教学楼的高额“学费”完全可以避免。
事实上,规划建设教学楼之初,也有不少人提出过反对意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质疑声音并未能阻止该教学楼项目拔地而起。痛定思痛,有关部门在建筑立项时,要慎之又慎,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此外,规划的调整和执行,能否适当尊重现实情况,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寻求最佳契合点,也值得有关部门思考。无论一个景区还是一座城市,规划都不是在白纸上画画,总存在与设想不一致的地方。完全推倒另起炉灶固然容易,但所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比如,2014年,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出台后,市政府带头削顶降层,办公楼台城大厦从原有48米降至24.8米,这种做法或许值得借鉴。今后各地在规划执行中,有必要引入成本优化理念,摒弃“一刀切”式的拆除,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换来规划的和谐统一。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