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交易平台化需堵上源头

2016-12-13 11:0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王学义

  过去,每当提及信息泄露,我们听到的往往是“要妥善保管个人信息”等建议——这当然是一种善意,可事实摆在这里,有几个人会不慎将自己的一整套信息泄露?又到底是谁,有能力、有条件泄露这些信息?

  你所有隐私信息,包括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甚至网吧上网记录信息。还有,四大银行存款记录,手机实时定位,手机通话记录。只要有人付钱,就可以轻易查到,而且声称7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近日,记者在网上只花费700元就买到了同事的上述信息,更可怕的是,竟然有第三方软件为这样的服务提供担保,整个交易已跃升到“平台化”的地步。

  看完这则新闻,瞬间感觉不寒而栗。信息泄露到如此严重的地步,我们又哪里还有隐私可言?而且,所需成本并不高,只需要数百元,就可以查到开房记录时间精确到秒,再加点钱,连同住人的信息也可查到。资产、行动、通话……一切都沦为非法交易的对象。不仅有“身份证大轨迹”这种打包“产品”,还有第三方“平台化”的交易,如此完整的产业链之下,我们的安全感又置于何地?

  “信息裸奔”是这个时代人们最真切的感受,而这种“裸奔”又是无可奈何的。如今,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会留下清晰的记录,身份证、手机、银行卡,还有遍布城市的摄像头,从数据到身影,一一记录在案。谁又能超然物外?谁又能拒绝提供?过去,每当提及信息泄露,我们听到的往往是“要妥善保管个人信息”等建议——这当然是一种善意,可事实摆在这里,有几个人会不慎将自己的一整套信息泄露?又到底是谁,有能力、有条件泄露这些关涉人们身家性命的信息?

  应该承认,这些年国家和很多地方在保护信息安全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努力。尤其是今年,打击信息泄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这一事件看来,依然是任重而道远。事件曝光之后,希望各相关部门能够及时表态,迅速介入调查,然后拿出一整套的整治措施来,决不能任由个人信息交易如此猖獗。只不过,对于这种整治,公众又难免会持审慎的态度。因为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此后交易会有所收敛,进入更隐蔽的幕后,购买成本也会有所提高。但是,假如信息泄露的窟窿一天不能堵住,这种非法交易就一天不会停止。

  铺天盖地的个人信息到底是从哪里泄露出来的?这是公众一直想知道的。然而现实中,这常常是一个谜。很多电信诈骗案件,即便是警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最终将骗子绳之于法,但信息泄露的源头仍然不清不楚。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电信、邮政、交通、民政、公安、教育等有关部门掌握了公民大量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储存于他们的服务器中,无论是极少数工作人员为私利所惑,还是他人通过黑客技术在瞬间窃取,都很可能造成灾难式的后果,必须加强其信息安全保障责任,以免某些人尸位素餐。这不仅是因为这些部门有更多资源和能力,来控制信息泄露风险,还因为其有受人民委托服务公共利益的义务。

  而就执法部门而言,更要改革办案机制,进一步明确责任,扩大追责范围,加大办案力度。如同在本次报道中,信息明明已经在网上完成交易,可当地警方接报案后仍然称“因被泄露的信息尚未构成公开上网等情节,所以暂不予处理”,这样的答复显然算不上尽责。而信息泄露所涉环节又多,还多为异地,传统的属地管理显然已不适用。让老百姓有免于信息裸奔恐惧的自由,警方显然还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否则,即便在某些影响重大的案件上投入再多的精力,也难以从根本上减少人们遭受个人信息泄露和不法侵害的风险。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