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时村民心有不舍,但很快就迎来新生活。(资料图)
文/图 半岛记者 刘静
胶东国际机场项目不断推进,不少村民已经拿到补偿款,有的已入住新房,有的新房待装修。有的人看到了“旧房换新房”的美好,有的人看到了“故土离去”的伤感……不管怎样,他们都迎来了新的生活,开启了新篇章。
拆迁款补了110万,花钱也精打细算 今年53岁的张宝全是胶东街道后辛庄村村民,家里六口人,年过八旬的父母,他和妻子,去年研究生毕业的女儿和还在上大学的儿子。这次拆迁,四间房子,他领到了约110万元的拆迁款。“什么‘百万富翁’,我都愁得睡不着觉。”张宝全给记者粗略算了下账,“给我自己买了一个套三的房子花了60多万,给父母在同一个小区买了个小的花了25万,这下80多万没了,两套房子都得装修吧,装修得15万左右,还得买家具家电,钱基本剩不下。”张宝全说,他现在每花一笔钱都得精打细算,“现在就只买了房子,汽车都没敢想”。
张宝全说,女儿今年27岁了,明年结婚,得备点儿嫁妆,儿子19岁了,上大学还需要花钱。“还得为儿子结婚提前准备着。”以前家里有10亩地,张宝全农忙时种地,忙完就打零工,做点儿建筑类的零杂活,妻子在附近一家企业上班。两个人种地、打工的收入供两个孩子上学以及家里的吃穿用度刚刚好。“搬走之后,我媳妇就上不了班了,我们新家在城南边,这边的工作肯定要辞,老人年级大了还得时常照顾着点儿。原先村里住,有个院子还能种点儿菜,新家住在小区里就不能种了,吃棵葱都得花钱,花销大着呢。”张宝全说,等房子忙完装修,搬了新家,他也要重新找工作。
“故土离去”有不舍,曾经悄悄抹眼泪 69岁的刘秀臣曾是村里的村干部,因此后辛庄拆迁的时候,他家走在前列,“不给组织添麻烦”是他的原则。这次拆迁,领了90多万的拆迁款。刘秀臣有两个儿子一个闺女,拆迁拿到款项后,他就跟儿子们买了同一个小区的房子。
“和我老伴住,买了个套二的,在东都花园,花了60多万,跟孩子住一个小区,方便点儿。”通过这次买房子,刘秀臣感觉到,现在的房价不便宜,“早点儿买就好了,现在买都很贵。”刘秀臣在村里种了一辈子的地,拉扯大了三个孩子,拆迁前还种了15亩地,对村庄对土地的感情特别深。“拆的时候,房子就那样推倒了,能不心疼么?干农活的家什,都用了几十年了,还有一些旧家具,搬家的时候都扔了。”刘秀臣说,拆迁的时候,他曾经悄悄抹过眼泪。
“我这就快70岁了。在村里还能干点儿农活,以后搬到城里住,也没适合我干的活了,就只能下下棋遛遛弯了。说实话,像我这个年纪,不爱住城里,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已经习惯了。”刘秀臣裹了裹身上的棉衣说。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村庄拆迁,年轻人比较容易适应,他们喜欢城区楼房的亮堂、整洁以及小区的绿化,工作机会也多,但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来说,他们没了土地,再就业也有困难,感觉“失了根”,虽然有养老保险等后续的政策保障,可仍“感觉空落落的”。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