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传涛
日前,北京二中亦庄学校五年级小学生张秋实写信给人民教育出版社,指出语文教科书上一幅关于宋朝知县的配图有误,知县着装应为青绿色而非紫色,图中官帽上下垂的帽翅也与历史不符。就此,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相关人员表示,目前暂未收到该信件,不过会就张同学反映的情况展开研判和探讨,如确实不妥将改进。文物专家在看图后称张同学所言有道理。(12月28日《北京晨报》) 在过去,教材就意味着权威。学生只有学习的份儿,老师只有教的份儿,而断无质疑的道理。然而,这位五年级小学生张秋实,向人民教育出版社指出配图有误,就挑战了一把教材权威。这样一则案例,在笔者看来,也可以写入教材。这反映了一种求知的精神,也是这个时代最需要传授的怀疑精神。
正如尼采所言,“伟大的灵魂是向往怀疑的”。罗斯福也曾讲,“对明天的认识的惟一限度,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怀疑。”尤其是对于学生这个群体而言,怀疑才能让知识更加正确,才能找到真理,只要按照胡适讲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逻辑去推理和论证,就可以质疑和挑战一切看似固若金汤的所谓权威。
不仅学生,包括老师,都应该大胆质疑。记得在2013年,郑州市一位老师发现人教版新版初一语文书上有错误,并指出30多处,将人民教育出版社告到了法院。很快,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官网上公开认错。再加上现在这则小学生质疑教材的例子,已经足以说明,教材从来都不是不可质疑的。进一步说,无论是学习科学知识,还是学术研究,也都需要这种怀疑精神。
面对怀疑,官方教材必须放下身段,虚心学习并改正。一方面,如果不虚心编辑教材,原来的公信力与权威,可能会被消耗殆尽;另一方面,教材里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认真推敲和反复打磨,而不应该抱着垄断发行的傲慢态度做事了。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