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27周年 青岛昨举行首届海上生态祭祀活动

2017-11-01 07:1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家属向大海撒下花瓣祭奠逝者。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笑笑

  为纪念青岛海葬27周年,10月31日,青岛市开展了以“让大海带去我们的思念”为主题的青岛市首届海上生态祭祀活动。活动分陆地追思仪式和海上祭拜仪式两部分,市殡葬管理所提供公益免费服务,采用敬献鲜菊花、放飞吉祥鸽、纸莲寄哀思、献黄土五谷等方式,追思13115名魂归大海的逝者,共有200多名逝者家属参加了祭祀活动。

  家中四位已故老人均海葬

  10月31日早上7时30分,200多名逝者家属齐聚青岛市殡仪馆,参加在这里举行的青岛市首届海上生态祭祀活动。

  当天,63岁市民蓝贵普和老伴李凤云带着儿媳妇一起来参加,共同祭奠他的父母和岳父母。蓝贵普告诉记者,今年10月3日,他们为岳父母举行了海葬仪式。“岳父是一名老党员,我和老伴也都是党员,岳父生前老教育我们听党的话,跟党走。去世前最后一次住院的时候,他特地交代我们,走后要取出岳母的骨灰一起撒向大海。”蓝贵普说,岳父的老家是新泰,原本家人打算回老家为岳父母安葬,但岳父曾表示一定要选择这种“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安葬方式。其实,蓝贵普一家对海葬并不陌生,因为6年前,蓝贵普的父母也是选择了魂归大海。蓝贵普说,他们全家人都非常支持海葬这一生态殡葬形式。

  “不与子孙争土地,化作海泥向海生”,这也是61岁的朱清军的老父亲去世前的遗愿。当天,朱清军与弟弟一起参加了海上祭祀活动。“我父亲今年3月份刚刚去世,享年92岁。他的老家是泰安,来青岛当兵,后来在青岛安家落户。”朱清军说,他的老父亲对大海情有独钟,生前多次提出走后要选择海葬。“我父亲安慰我们说,有水的地方就能见到他,想他的时候,可以随时到海边看望他。”在朱清军的老父亲去世百日后,子女们遵从他的遗愿,为他举行了海葬。

  13115名逝者魂归大海

  本次生态祭祀活动开启了青岛海葬的新篇章,解决了27年来海葬只重“葬”不重“祭”的历史问题。据了解,1991年5月24日,媒体刊登市民贾延祺“建议将骨灰撒向大海”的读者来信,这封仅200余字的书信直接促成了青岛殡葬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1991年10月31日,青岛市首次海葬活动破冰成行,共海葬55位逝者,青岛市成为全国最早开展生态海葬活动的城市之一。自1991年以来,青岛市共组织170批次海葬活动,13115名逝者魂归大海。

  在费用上,1991年以后,海葬费用由280元逐渐调高至500元,服务品质逐年提升。为进一步倡导生态海葬,增强群众的支持力度,2010年10月1日,青岛市正式实施本市户籍居民死后骨灰撒向大海由政府埋单的惠民政策,为每位逝者免除500元海葬费用。从今年开始,青岛本市户籍逝者海葬费用减免标准由500元提高至1000元。

  27年来,青岛海葬发生了诸多变化,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从北京、上海、天津等东部城市,到四川、青海、新疆等西部省区,从东三省到贵州、云南,全国各地群众纷纷通过电话预约,积极参与青岛海葬活动。据统计,外地逝者所占比例已超过30%。

  建海葬纪念苑和网上纪念馆

  青岛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乔先华介绍,从今年起,青岛市海葬活动将“葬”与“祭”并重,并围绕着“文明、环保”主题逐步提升祭祀海葬逝者的服务水平。将在与济南、淄博、潍坊合作的基础上,与更多的兄弟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推广青岛的生态海葬。同时,建设好海葬纪念苑和海葬网上纪念馆,为群众提供更多的祭祀故人的平台。市殡管所有关负责人表示,市民可以将逝亲骨灰在殡仪馆寄存一年,按照传统做好三七、五七、百日、周年祭,一年后为逝亲选择海葬,方便时参加海上生态祭祀活动,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心存善念,慎终追远”的祭祖文化。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