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辞去30万年薪工作 扎进荒山创业办起农场

2017-11-14 07:0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原本的荒山长出优质产品,杜吉荣心里乐开了花。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鑫 王洪智 通讯员 李远

  “你看看,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更加鼓舞了俺发展家庭农场,利用山上绿色生态优势生产优质生态产品的信心和决心。这不,前几天俺已经找了农大的专家教授和搞产品市场策划的公司,到农场进行实地考察把脉了,准备明年重新规划种植布局、注册产品商标和线上线下市场开拓。”11月7日上午,半岛记者在莱西市南墅镇姚沟村南的青岛槐花乡家庭农场里,农场经理杜吉荣边拿着一份载有十九大报告的《莱西市情》给记者看,边乐滋滋地说着自己家庭农场的未来。

  辞职进山办农场,

  5个月瘦了20多斤


  2013年冬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青岛一家大公司工作的杜吉荣和一位莱西籍同事到莱西市南墅镇姚沟村游玩,当他看到姚沟村南的邹家山脉上一大片荒山时,当场就被这里的生态环境吸引住了,并萌发了承包荒山进行绿色种植的梦想。

  “当我将辞去年薪30万元的工作,到姚沟村承包300亩荒山的想法告诉父母和妻子的时候,全家没有一个同意的。”提起3年前承包荒山的情景,杜吉荣至今难忘。2014年春天,他一个人从青岛拿着200多万元贷款和从朋友处借的钱,带着家里的被子和锅碗瓢盆到大山上安家创业了。“当时300亩的荒山大部分是槐树和石头,雇挖掘机干了3个月,才整出了200多亩梯形山地,从山底下调水种上了葡萄、桃树、苹果树、板栗树。”

  说起当时创业的艰辛,杜吉荣说:“2014年半年没回青岛一次,一个人在山上,饿了就用热水煮方便面吃,5个月体重减了20多斤。”过中秋节回家时,妻子看到又黑又瘦的杜吉荣,心痛得都哭了。可杜吉荣不忘初衷,心想一定干出个样子来。

  追求优质生态,

  底肥全部用农家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都迫切希望吃到优质生态产品,但需要有良好生态环境。”有朋友建议在大山里养野猪,当时就被杜吉荣否了,就连在山上种的葡萄、桃树、苹果树,用的底肥全部是杜吉荣从山底农民家里买的农家肥,长果时不仅不用膨大剂、农药,色素药也不准工人用。

  “生态产品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舒适环境——这些都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在农场葡萄地里,杜吉荣边说边摘下一串葡萄,“你看我们的葡萄,明显比市场上卖的色泽差、粒也小,当初不仅山下的许多村民不理解我,就是农场里的工人也不认同,不打色素的确不好看,但俺的葡萄就是口感好、吃起来放心,存放时间长。”杜吉荣自豪地说,今年9月葡萄一上市,杜吉荣运到青岛的葡萄每斤卖到了10多元一斤。

  农产品挂上网,

  打造综合性家庭农场


  今年市场上的葡萄价格普遍低,杜吉荣山上产的葡萄虽然品质好,卖的价格高,但销售没有预想的畅销。“前几天专家来会诊时说得有道理,俺自己产的桃、葡萄,一个缺乏品牌知名度,再一个销售渠道不畅通。”看着大山上一片长势喜人的果树,杜吉荣满怀希望。

  姚沟村是莱西市最西北端的一个小山村,西与平度市、莱州市接壤,村庄三面环山,交通运输不便。杜吉荣请来的农业专家、市场品牌策划专业人员到大山上帮助他规划农场种植布局、注册农产品商标的同时,还帮他与青岛、烟台等地的电商对接,实行线上销售与超市对接双轨道销售的模式。

  “按照专家们的规划,再用3年的时间,俺就能把自己的家庭农场打造成休闲旅游、采摘、民宿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杜吉荣向记者描绘着自己家庭农场的未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荒山 创业 农场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