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着三个国际首次成功观测任务 "科学号"凯旋

2017-11-17 07:0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不少科考队员的家属赶来码头迎接“科学”号和亲人平安载誉归来。



  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杰 报道

  半岛都市报11月16日讯 历时33天、行程5200余海里后,16日下午,中科院海洋所“科学号”综合考察船圆满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7年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返回了位于薛家岛的母港。本航次有来自三个国家的29位科考队员参与,搭载了国内10个单位的13个国家级科研项目。记者了解到,本航次科考的最大亮点是,科考队员完成了三个国际上首次成功观测的任务。

  16日下午,“科学号”综合考察船缓缓泊入薛家岛码头。船还未靠岸,科考队员们就纷纷来到甲板上,向岸边前来迎接的人群挥手致意。本航次搭载了国内10个单位的13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有来自三个国家的29位科考人员参加了科考。登上“科学号”后,记者见到了本次航次带队首席科学家周慧副研究员,这已是她第三次独立带队执行基金委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务。她介绍,在本航次中,他们共完成了全水深CTD(温盐深仪)站位20个,2000米CTD站位18个,走航XCTD(抛弃式温盐深探头)站位22个,布放ARGO(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剖面浮标4套,投放58个探空气球。

  当被问及本航次取得的亮点科研成果有哪些时,周慧介绍,第一个科考亮点便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在西边界流区开展次中尺度过程观测试验。“西太平洋菲律宾东部沿岸有两支十分强劲的西边界流,分别叫做黑潮和棉兰老流,宽度约150km到200km,流量相当于长江流量的数千倍之多,对于全球大洋的热输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周慧称,这两支西边界流内部存在着丰富的涡旋结构,尺度在几百米到几十公里,对于西边界流的动力过程十分重要。“过去一直没能观测,此次依靠西太平洋开放航次,成功对这些次中尺度涡旋进行了观测,在国际上也是首次。”周慧说。

  第二个亮点成果是国际上首次获取了拉尼娜期间西太平洋深渊海的环境数据。科考队员介绍,拉尼娜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在拉尼娜期间,西太平洋深渊海的变化,过去一直不清楚,此次科考正值赤道太平洋出现异常拉尼娜事件。科考队员获得了深海温度盐度以及海流的观测数据,这对于理解大洋热量平衡和我国短期气候预报等有重要意义。

  本航次科考队员还首次在西太平洋获取了从近海到大洋的微塑料样品。科考队员称,微型塑料能通过海洋中的食物链进入到海洋生物体内,并最终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这个问题如今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以往对于微塑料的观测几乎是空白,本航次科考队员获取了25个站点的海洋微塑料颗粒拖网样品,为查明微塑料在中国近海到西太平洋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运移路径提供了观测支持,获得的大量样品也对于评估西太平洋环境污染情况等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科学号 科考 亮点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