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炒人力"侵害学生权益

2018-05-16 10:2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萧然

  眼下,学生假期打工日趋火爆,而“炒人力”的黑手已然盯上了学生工群体。学校和劳动监管部门应对此予以重视,看看如何补上与之相关的短板,以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一群大学生加入假期工,却因2元钱的时薪纠纷,牵出一桩复杂的劳务纠纷,暴露了被称为“炒人力”现象的混乱一角。去年底,在云南老家创业的黎波与朋友合伙从云南组织500多名在校大学生,通过别人的介绍,分散进入广州、东莞、珠海等地的多家工厂。今年3月1日工期结束时,多名学生反映“承诺时薪15元却只发了13元每小时”,另有学生200元/人的车补也未发。黎波在随后的多方沟通中了解到,学生进入用工单位前,经历了4次“转手”。(5月15日新华网)

  所谓“炒人力”,就是指将劳动者多次转手,并层层“抽水”,由此获取利益。在校大学生打工赚点钱不容易,这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常识。所以,当我们看到大学生遭遇“炒人力”并且薪酬未结清时,尤其感觉心痛。而学校和劳动监管部门也应对这种现象予以重视,看看如何补上与之相关的短板。

  过去,“炒人力”多发于农民工群体。因为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民工缺乏信息资源,往往要依靠某些中介机构,寻找就业机会,而随着职能部门重视牵线搭桥,这种现象已经有所减少。就劳动法而言,“谁用人,谁招人”是基本要求,“炒人力”显然是有违相关法律法规,放大了用工风险,不仅损害了劳动者权益,也扰乱了人力资源市场。

  眼下,学生假期打工日趋火爆,已到了必须正视的时候。尤其是,“炒人力”的黑手已经盯上了学生工群体。打工的学生越来越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假期打工已不单单是勤工俭学的主要途径,更成为不少学生增加社会阅历、积累工作经验的有效办法。其二,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也因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作经历等实际因素,而越来越重视实习经历。另外,在劳动力成本高企的当下,很多企业为了解决季节性人力不足,对学生打工也有一定需求,很多招工信息已渗入大学生朋友圈。

  这种背景之下,学校应负起责任,尽快补上打工服务这一课,及时应对学生假期打工问题。一方面,要对大学生进行假期务工等方面的指导,督促其学习安全常识与法律知识。让他们不能再像在学校那样大大咧咧,要提防各种骗局,谨防被骗,避免落入传销陷阱等。另一方面,也应尝试衔接供需双方。比如,与一些信得过的企业签署供需战略合作协议,这也是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良好的渠道。

  相关职能部门也应主动作为,补上“监管课”。频繁出现大学生打工被骗事件,行政机关监管缺失、惩治不力是重要原因。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也给学生维权带来了很大障碍。大学生外出务工的行为,往往只能按民法中“劳动雇佣关系”来进行区分。这样的纠纷也不同于“劳动争议、人事争议”,不能申请劳动仲裁委员会调解或仲裁,而只能以普通民事诉讼的形式主张权利。对于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不足的大学生来说,这无疑更是难上加难。所以,相关立法工作也能及时跟上。在此期间,相关部门应建立学生打工投诉渠道,并向学生做好宣传,以便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刘晓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